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4-28 11: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九年级沪教版化学课本下册第七章《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中的一个活动与探究内容。在课题1前两个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初步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认识了浓硫酸的强烈腐蚀性,初步学会了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概括总结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共性。
这种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物质性质的方法对后续学习中的“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以及今后高中阶段物质性质的研究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学习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 进一步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
2 初步学习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实验规则,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倡在探究活动中互相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懂得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碱溶液;知道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知道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这些已有知识是零散的。
初中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喜欢到实验室动手完成实验,对本节课学习热情较高,但学生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弱。笔者的班级中有半数学生至今没有养成实验课前预习的习惯。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及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做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初三学生目前的认知和经验水平还缺乏这种能力。因此我将“归纳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学习活动规划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在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酸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属于应用性旧知识,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属于复习回顾性旧知识。因此可以通过强化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来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我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在整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发现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学生应用已有的旧知就能想到其中的两种到三种鉴别方法,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鉴别方案的讨论就能被激活。教师则安排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体验。
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属于实验探究的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也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来推导出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关系。
6、 教学过程流程图


7、 教学资源和媒体
本节课用到的仪器药品:蒸馏水1瓶(标签为A)、稀盐酸1瓶(标签为B)、紫色石蕊溶液、无
色酚酞溶液、锌粒、镁带(一小段)大理石、生锈的铁钉、试管若干、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此外教师讲台上另外多配置了稀硫酸和氧化铜。本节课教师制作了多媒体PPT课件。
8、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思考和讨论1、幻灯片: “教师在整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发现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2、学生分组讨论二、组织、引导、指导、促进学生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学生们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知道石蕊试液遇酸变红);②可以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锌、铁、镁等金属(学生知道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③可以用大理石(学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并且看到实验桌上有大理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有学生想到浓盐酸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鉴别方案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议。得出可行的方案。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讨论后提出的方案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鉴别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时的错误操作进行评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结论作评析。 老师:同学们通过实验都能鉴别出酸溶液和蒸馏水,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都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学生争相回答……教师板书:1、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酸能与镁、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3、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酸能与生锈的铁钉(Fe2O3)反应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完成课本上活动与探究,并填写实验报告。(最后用幻灯片显示正确的答案)酸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 (1) 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 稀硫酸 “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水是很生活化的物质,酸的性质在前一节课介绍过,熟悉的问题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双边活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鉴别水和酸溶液的方案需要利用酸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强化了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建构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镁、锌、铁等活泼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 镁 锌 铁 (3)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铁锈+盐酸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硫酸 Fe2O3+3H2SO4=Fe2(SO4)2+3H2O 教师演示实验:(1)稀硫酸与生锈铁钉的反应 (2)稀硫酸与氧化铜的反应你会书写稀硫酸或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知识应用、拓展思维1、你会书写稀硫酸或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2、为什么不能用无色酚酞鉴别酸溶液?3、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布置探究一建构而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要及时的练习和应用,这样才会牢固,才能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转化为能力。 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联、结网,使新旧知识信息发生有意义地联系,将新的知识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改组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探究获得的知识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幻灯片

创设情境,设疑引疑

学生:讨论、交流鉴别水和酸溶液的方案
的方案


教师:组织、引导、指导、促进学生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汇报,展示方案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实验方案

学生能否将教师预设的问题解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

引导启发

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操作

教师评析实验,盘点收获,师生共同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

幻灯片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