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空气与生命(3.7--3.8)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O3……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B.NO2???????C.CO2???????D.CO
2.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不仅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邻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3.绿色植物称为巨大的“空气净化器”是由于它( )
A.吸收氧气产生有机物????????????B.吸收氧气放出二氧气碳
C.吸收二氧气碳产生有机物??????????D.吸收二氧气碳放出氧气
4.厄尔尼诺的原因之一是大气中CO2剧增,为减缓之,最理想燃料是( )
A.优质煤?????B.天然气???????C.汽油????????D.氢气
5.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 ,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7.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环节(?? )
A.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植物体内
B.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摄食植物使碳进入到动物体内
C.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工业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D.大雨使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氮气用作保护气,反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10.某名胜风景区附近是大型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增多。风景区内受到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
A.山上的树木????B.小桥和铁栏杆????C.路灯上的玻璃罩????D.大理石雕像
11.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B.补充大棚内的O2???C.降低大棚温度???D.降低大棚湿度
第11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2.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大量岩石风化消耗氧气????????????B.海水中溶解氧增加
C.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气候变迁引起森林大量减少
1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14.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B.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二、填空题(共4题;共15分)
1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A.CO2H2O===H2CO3???????B.光合作用
C.CO2+C 2CO???? ? D.CO2+2NaOH=Na2CO3+H2O
(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17.现有A、B、C、D四种元素,A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少量存在于煤中,它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导致酸雨或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C的原子核内,通常无中子;D的单质是一种黑色的固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由两种元素组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呈液态的化合物是________;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人体呼吸排出的气体是________。
18.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1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PM2.5数值越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越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__(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24分)
20.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________。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1.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________?(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________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________?(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________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________。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
四、解答题(共5题;共31分)
22.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己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逞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 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其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2)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 出来,适合“捕捉” CO2的溶液有________?等;
(4)某实验小组想制取一定质量的CO2进行研究,现有质量分数为80%的碳酸钙20克,稀盐酸足量,最多可以制得CO2 ________L(该温度和气压下,二氧化碳密度为2g/L)
2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地球尽一份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算是“低碳”呢?请回答你在生活中的具体做法(答出三点即可)
24.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 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___?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________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25.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表是达州市一年四季空气质量监测的平均数据.请你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TSP) 氮氧化合物(NO2等) 二氧化硫(SO2) 空气质量级别
春季 88 40 44 Ⅱ
夏季 67 33 36 Ⅱ
秋季 90 46 54 Ⅱ
冬季 98 69 60 Ⅱ
(1)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________.
(2)空气质量最差的季节是________.
(3)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4)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是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6.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和天然气等.过度使用既造成能源危机,又导致环境污染.如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冬季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据检测首要污染物为PM2.5.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或减少PM2.5措施错误的是________;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超过2.5μm的颗粒物??? B.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
C.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
(3)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1是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调整是________;
(4)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①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2(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②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答案】 D
【解析】A、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A正确;
B、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B正确;
C、工厂中排放的废气进入到空气后,会在当地或附近造成酸雨,C正确;
D、机动车辆排放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错误.
3.【答案】 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够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制造氧气排到大气中,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从而为人类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空气净化器”.
4.【答案】 D
【解析】煤、天然气、汽油等物质燃烧时都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容易造成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而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污染环境.
5.【答案】 C
【解析】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A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B不符合题意。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一部分的CO2 , 但量极微远远不足以解决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6.【答案】 B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7.【答案】 D
【解析】A、“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节约了用电,就节约了化石原料等能源,减少了污染,正确;
B、因为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所以能防止PM2.5进入体内,正确;
C、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正确;
D、汽车会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其中含大量的PM2.5,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会减少PM2.5,但不切合实际,错误。
8.【答案】 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D符合题意.?
9.【答案】 C
【解析】A、空气中各成分是以体积分数计算,故A错误;
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放热,故B错误;
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正确;
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是大气污染物,D错误。
10.【答案】 C
【解析】A、酸雨会腐蚀森林,使树木死亡,故A错误,
B、活泼金属会和酸反应,腐蚀铁栏杆,故B错误,
C、玻璃一般不会和酸反应,酸一般不会腐蚀玻璃,故C正确,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会和碳酸钙反应,故D错误
11.【答案】 A
【解析】题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空气中的CO2含量较低,故此时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补充大棚内的CO2。
12.【答案】 D
【解析】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古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达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森林面积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减少,氧气排放量减少,与岩石风华消耗氧气,燃物燃烧消耗了氧气生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关系不大,主要是森林被砍伐。
13.【答案】 D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图中①②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甲代表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乙代表绿色植物;丙代表动物;丁代表动物。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14.【答案】 A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故A正确;
B、Ⅰ中消耗了二氧化碳,而Ⅱ、Ⅲ中都没有消耗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条件是光和催化剂,所以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过程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D错误.
15.【答案】 D
【解析】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所以图中的“大气”表示的是二氧化碳,错误;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错误;
C、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所以①③④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错误;
D、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对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正确.
二、填空题
16.【答案】(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
(2)B
(3)C2H4
(4)①③
【解析】(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C2H4。
(4)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17.【答案】 (1)氧;硫;氢;碳
(2)水;二氧化碳
【解析】(1)A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B少量存在于煤中,它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导致酸雨或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则B为硫元素;C的原子核内,通常无中子,为氢元素;D的单质是一种黑色的固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碳元素;
(2)由两种元素组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呈液态的化合物是水;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人体呼吸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8.【答案】(1)①②④⑤
(2)bcd
【解析】(1)金属腐蚀、煤炭燃烧、生物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
c.生物包括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故d正确;
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
19.【答案】 (1)①③④
(2)③
【解析】(1)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三种气体都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的气体;故填:①③④;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所以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活性炭疏松多孔能把颗粒物吸附在表面,所以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所以要比分子大得多;故填:③.
三、实验探究题
20.【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解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21.【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解析】(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四、解答题
22.【答案】(1)光和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
(3)氢氧化钠溶液
(4)3.52
【解析】(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 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其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绿色屋顶降温,一方面由于植物蒸腾作用吸热,还有光合作用也要吸收一部分太阳能。
(3)人为固定二氧化碳,方法之一可以利用碱溶液吸收,故可以选择常见的氢氧化钠溶液等。
(4)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HCl+CaCO3=CaCl2+CO2↑+H2O
???????????? 100???????????????? 44
? ? ? ? ??80g×20% ? ?? X
? ? ? ? ? ? ? ?
? ? ? ? ? ? ? ? X=? 3.52g
23.【答案】少开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太阳能烧水做饭.
【解析】只要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可.如:少开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太阳能烧水做饭.
24.【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2)微生物(细菌、真菌)
(3)二氧化碳
【解析】(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因此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
(2)图中④是微生物(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可把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碳)循环。
(3)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增多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使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25.【答案】(1)TSP.
(2)冬季.
(3)取暖燃烧大量的煤炭
(4)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解析】(1)由图表中数值可推出可吸入颗粒物数值最大,即对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项目是TSP.
(2)由图表中数值可看出空气质量最差的是冬季.
(3)冬季没有树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起不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数值增大,从而使冬季空气质量最差.
(4)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以防治,要从减少排放和加强吸收净化两个方面考虑.可以进一步加强绿化,增设园林广场;建筑工地常洒水;不允许建筑工地的车辆带泥土上路;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26.【答案】石油;ABC;A;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CD;2CO2+6H2?C2H4+4H2O
【解析】(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2)因为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故A说法错误;而“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说法正确,故选A;
(3)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可推测: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
(4)①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可来“捕捉”CO2;故该过程只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等都可以循环利用;
而含有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排出,并没有“实现CO2零排放”;在“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0=Ca(OH)2 ,Ca(OH)2+Na2C03=CaC03↓+2NaOH,所以分离CaC03和NaOH用过滤操作;
该过程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至少发生了4个.
②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