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提纲(1-14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提纲(1-14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22 09:00:00

文档简介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1. 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南移方向: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流域。
3.原因: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两宋鼓励对外贸易。
4表现:
农业 ①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手工业 ①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②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③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商业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对外贸易: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时,福建 是全国第一大港口。
PAGE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蒙古政权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 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2、蒙古西征:蒙古政权建立后的40多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与他的后继者进行了大规模的三次西征,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远至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二、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 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三、忽必烈改革
1、内容:
(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④还在澎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今台湾). ⑤在中央还设立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①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②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③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衡量管理政绩好坏的标准;④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3)文化上: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2、作用: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1)条件: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2)表现:①元朝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②进入中原的女真人与契丹人与汉族逐渐融合。
③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 。
另外,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 、 、 和 四等,目的是 。
PAGE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 960 赵匡胤 汴京
辽 契丹 916 阿保机 上京
西夏 党项 1038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115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 1127 赵构 临安
宋辽关系
澶话州之战:1004年,宋真宗在位,宰相寇准坚决主战。
2.澶渊之盟
(1)时间:1005年;双方:辽与北宋;
(2)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3)影响: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三、宋夏关系
1、宋夏和议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作用: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PAGE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
1、含义:通过 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
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4、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和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 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 为目的,考察 的能力。
5、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二、衣食住行时尚 饮茶习俗在 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代, 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特点: 交融、 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PAGE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一、活字印刷:
1、北宋时期,________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早_____________。
2、后来,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__________。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1、宋代,人们用磁化钢针制成 。
2、________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我国在________就发明了火药。宋代加以改进, 应用于军事战争。
(三)棉纺织技术革新:
1、元代妇女 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原因: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城镇大量涌现,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开国后实行 国策, 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宋代的三大节日是 、 、 。
3.宋代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 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 农和 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 。
4.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 ,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
5. 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PAGE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 初年,人们从 中得到启发,发明了 印刷术。
2.唐末,雕版印刷业已很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 ”。 、 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 。
4.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5.唐朝末年, 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 ,也叫 。
6.(1)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 一个奇迹”。
(2)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 。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3)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 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PAGE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 继承皇位, 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1、出现原因
(1)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 敢于直言上谏,唐太宗比喻其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选贤用能,重视人才。
(4)实行“贞观新政”①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老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以以物代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②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 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 , , , , ,分管具体政务。
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PAGE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时代。唐诗无论在 、 和 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 和 。
(1)李白诗歌特点:诗雄起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 。
(2)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
(3)李白、杜甫的诗歌,在唐代享有盛誉。文学家 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位大诗人 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
3.唐代时期的乐舞也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 》和唐玄宗创作的《 》就很有名。
4.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 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 是敦煌壁画的一个代表。
第9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1.我国许多古姓都从女字旁。如, 、 、 等,这反映了母系社会里,以母亲为姓的历史现象。
2.从赵、鲁、魏、宋等姓中,能够了解到这些姓氏的来源是 。
3.中国古代的姓氏是区分族属的特定符号,具有 、 、 等社会功能。
PAGE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三、宋金关系)
一、金的建立及金灭辽:1115年, 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 。
二、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批珍宝器物,标着着 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
三、南宁建立:1127年,北宋皇族 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 ,即今天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四、岳飞抗金:
1、 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 ”。
2、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 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史称 。
3、评价:岳飞等人领导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五、宋金和议:
1、内容: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割让部分土地;③向金送交岁币。
2、影响: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六、金的改革(其实质是汉化)
①政治:仿汉族政权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②南迁女真人到中原,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PAGE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武则天的统治
1、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 》,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
4、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
(1)措施:①重用贤能。②大力整顿吏治。③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三、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 和 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PAGE第6课 开放与交流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①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②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①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后定居在日本奈良。
②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西行:1、贞观初年,玄奘历尽艰辛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后把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三、唐朝都城 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PAGE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2011/03/03)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 朝,年号 ,定都 ,杨坚就是隋 帝。(洛阳号称东都)
二、 年,隋灭掉南方的 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 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三、隋朝大运河
1、 在位时期修建。
2、目的: 。
3、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自北向南分为 、 、 和 四段,连接了 河、 河、 河、 江和 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作用:①既是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②也是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③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④此后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四、公元618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 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第5课 “合同为一家”
一、政策: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天可汗: 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三、唐与吐蕃的关系
1、文成公主入藏:(1)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吐蕃是今天 族的祖先。
(2)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的另一个赞普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唐蕃已经“ ”。
3、唐穆宗时,唐蕃进行了会盟,其盟碑称为: ,又称为: ,至今屹立在拉萨 寺门前。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