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04 19: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2.1、构成物质的微粒
要点一、分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
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要点二、原子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相似):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之间一般都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区 别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联系 (1)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要点诠释】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要点三、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改变了,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时水分子就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2.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分子的观点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各成分是不确定的,所以混合物也就不会保持一定的性质;而纯净物中只有一种分子,所以纯净物具有确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要点诠释】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后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冰、雪、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答案】D
【解析】任何物质都有三态变化,三态间的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无论什么物质,无论什么状态,我们观察到的颜色等现象都是大量粒子的聚合体表现的宏观现象,而单个的粒子很小,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总结升华】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
  A.铁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答案】B
【变式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
【答案】A
类型二、分子、原子性质的应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把湿衣服晾在太阳能晒着的地方干得快?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为什么缩小?
【答案】(1)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快,水分蒸发的快,因此衣服干得就快。
  (2)气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气体受压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缩小,因此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减小。
【解析】(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总结升华】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可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气体体积受压减小、物质的热胀冷缩及密度不同且能互溶的两种液体互溶后总体积减小等现象;用分子在不断运动可解释物质的挥发、物质的溶解及气体的扩散(花香、酒香)等现象;由分子的构成是否发生变化,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右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的反应物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示意图可知: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并非都是化合物;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氧化物;此图示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
【总结升华】正确理解图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时要结合氧化物、化合物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4.(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如下图所示)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 ,说明 。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刻度线处(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两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 ,说明 (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变化)。
【答案】(1)水由无色变成红色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液面低于刻度线 分子间存在间隔
【解析】(1)A中滴入红墨水,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A中的水会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色。
  (2)向A中的水里加酒精时,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混合后溶液的液面将会低于刻度线。
【总结升华】要掌握微观粒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粒子的性质解释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举一反三:
【变式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答案】C
【变式2】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地运动
C 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A

【巩固练习】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性质解释的是(  )
 A.刮风时尘土飞扬
 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2.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是由于(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
4.保持水(H2 O)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5.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分子等微粒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6.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大地震。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调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7.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 )
A. 分子间隔增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增大
8.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100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
9.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10.有关液氧变成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分子间的空隙变小
B.氧分子的体积变大,运动速度变快
C.氧分子的质量变大
D.氧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但氧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变
11.“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来过扬州的人无不为扬州城的美丽风景所吸引。观察下图,图中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


二、填空题
12.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0毫升,其原因是_______。
13.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会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用分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滴水里大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
  材料二:在加压的情况下,25m3的石油气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材料一说明 ;材料二说明 。
14.用“分子”、“原子”等化学用语填空:
氧化汞 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汞 分裂成氧
和汞 ,许多汞 聚集成金属汞,而两个氧 构成一个氧
,许多氧 构成氧气。
三、简答题
15.下图是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
   
  (1) ;(2) ;
  (3) ;(4)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刮风时尘土飞扬不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 
2.【答案】A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3.【答案】A
【解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一定发生变化,有新的分子产生,原子保持不变。 
4.【答案】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答案】B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石油气加压后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是因为温度降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液体体积变小。
6.【答案】C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7.【答案】 A
【解析】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本身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8.【答案】B
【解析】要掌握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9.【答案】C
【解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了,但用其他的方法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10.【答案】D
【解析】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大,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11.【答案】B
【解析】柳絮、落叶、雪花等都是宏观的物质,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不能说是分子运动。
12.【答案】分子间有间隔
13.【答案】分子很小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14.【答案】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子
15.【答案】
(1)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3)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4)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或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构成粒子等方面正确回答均可。由图可知每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通电后,一个水分子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这些原子可重新结合组成新物质的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因此,由上述水的电解“微粒模拟图”可以获得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很多信息。例如,从微观上看:在此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保持不变,在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水的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了。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元素的种类不变,但化学反应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等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