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同步课件学案与检测:6.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ppt+学案+达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同步课件学案与检测:6.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ppt+学案+达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06 21:28:06

文档简介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采取的措施
①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③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结果
①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
(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
①2020年,大陆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2.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

探究点一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共研探究]
根据教材P118“资料分析”中的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为“S”型和“J”型,我国人口增长的方式大致呈“J”型。
2.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提示:不完全适用,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4.计划生育是如何起到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的?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提示: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点,且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使人口年龄组成中的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成人和老年人个体数相对增长。
5.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2)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6.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预计达到峰值,该峰值是否为我国人口容纳量?
提示:该峰值不是我国人口容纳量,而是按现在人口增长情况将达到的数量。
[总结升华]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易错易混】 人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并不相同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率: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增长速率比较快。
[对点演练]
1. 判断正误
(1)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
(2)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增长规模很大(  )
(3)2000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
(4)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  )
(5)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末人口总数达到峰值(近15亿)(  )
(6)人类可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
(7)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
解析:(3)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5)202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近15亿)。(6)改造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而超出环境容纳量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人口数量会下降。
答案:(1)√ (2)√ (3)× (4)√ (5)×  (6)× (7)×
探究点二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共研探究]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协调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阅读教材并观察下面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模型的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可知,人类有多种需求:粮食需求、水资源需求、精神需求、自然资源及一定的生存空间需求。
2.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大量减少。
3.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4.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5.人口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吗?说明理由。
提示:人口增长只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
6.为维持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又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1)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2)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4)推进生态农业等。
[对点演练]
2.人口问题早已受到全世界共同关注,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人口增长合理的曲线应是b曲线,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调整了人的食物比例后,可按下面食物网计算:植物人植食性动物
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需要食植物55A;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需要食植物28B,55A=28B,则B/A=55/28≈1.96。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面积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选D 地球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人口数量是可控的,只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时增加环境容纳量,那么人口数量就不会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15亿人左右
解析:选C 我国人口虽然多,但可以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来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________,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人口比例(%)
21.0
39.0
老年人口比例(%)
12.0
4.0
①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中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而控制人口数量,根据影响人口密度的特征看,应该控制其出生率。表中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而发展中国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前者应鼓励生育,后者则应控制生育,降低出生率。
答案:(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增加
(3)出生率 计划生育 (4)①衰退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进行移民 ②增长型 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例高 计划生育
【基础题组】
1.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 (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B PPE怪圈表明了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能通过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压力及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加剧等方面。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大物博,不会产生人口的环境容纳量问题
B.在我国人口的环境容纳量的问题上,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多
C.我国人口净增数多,对人口的环境容纳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产生社会问题
D.目前我国人口近13亿,已经“人满为患了”
解析:选B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的净增人口数仍很大。目前人口总数虽未超过环境人口容纳量的最大值,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此下去,势必会使环境恶化,使人均资源拥有量更为短缺,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二孩”政策已全面放开,这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改变性别比例      B.降低人口密度
C.调整年龄组成 D.降低出生率
解析:选C “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性别比例;“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也能增大人口密度;“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5.下图为某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图,则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中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解析:选A 题图所示的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需要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膨胀。
6.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 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用人口自然出生率减去人口自然死亡率的差值表示。由图中数据信息可以看出,③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故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7.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选A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量。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人有足够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图Ⅰ;即使在某一段时期超过环境容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大环境容量,如图Ⅱ;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人口的剧烈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平衡关系。当然,如果这样,人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图Ⅲ。
8.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矿藏资源过于贫乏
B.很多地区缺水,限制工农业的发展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D.人口基数大,总产值低
解析:选C 注意题目中“最主要原因”,资源贫乏、缺水、人口基数大都是重大问题,但都不全面。
【能力题组】
9.有关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环境质量一定比人口数量少的地区差
B.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C.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呈正相关变化
D.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并已开始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解析:选D 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来说,人口增长只能算其中之一,不能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另外,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已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0.如图所示,A、B、C、D代表四个不同的国家,图中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最长久(  )
解析:选B 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存最长久。
11.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选C 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12.下列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不相符的是(  )
A.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B.设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开发利用
C.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
D.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解析:选B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13.如图为A、B两国的人口年龄组成图,据图回答:
(1)A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B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2)A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C.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解析:(1)A国青壮年个体及老年个体较多,而年幼个体相对较少,其人口发展趋势应该不断减少,属衰退型。B国年幼个体数量明显高于青壮年及年老个体数,且年老个体所占比例最少,所以其人口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属增长型。(2)A国因人口将减少,所以不会出现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现象,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等情况。
答案:(1)衰退型 增长型 (2)A
14.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年龄老化严重的是______国。
(2)甲、乙两国中,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组成特点的是________国。
(3)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______________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4)甲国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 (2)甲 (3)资源的利用 (4)人口(劳力)过剩 (5)鼓励生育
15.如图是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的“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数值变化模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③曲线各表示哪项数值变化: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控制____________,保护___________,防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3条曲线中最易判断的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而过度开采利用,将逐渐下降,即自然资源对应曲线①。随人口工业产量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加剧,所以环境污染对应曲线③。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增加,所以粮食先增加,人口随粮食的增加而增加,粮食对应曲线②。(2)人类是有自身发展和创造力的,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3)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1)自然资源 粮食 环境污染 (2)未考虑人的创造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3)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课件33张PPT。
“课时达标检测”见“课时达标检测(二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谢!课时达标训练(二十)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 (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B PPE怪圈表明了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能通过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压力及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加剧等方面。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大物博,不会产生人口的环境容纳量问题
B.在我国人口的环境容纳量的问题上,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多
C.我国人口净增数多,对人口的环境容纳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产生社会问题
D.目前我国人口近13亿,已经“人满为患了”
解析:选B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的净增人口数仍很大。目前人口总数虽未超过环境人口容纳量的最大值,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此下去,势必会使环境恶化,使人均资源拥有量更为短缺,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二孩”政策已全面放开,这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改变性别比例      B.降低人口密度
C.调整年龄组成 D.降低出生率
解析:选C “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性别比例;“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也能增大人口密度;“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5.下图为某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图,则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中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解析:选A 题图所示的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需要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膨胀。
6.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 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用人口自然出生率减去人口自然死亡率的差值表示。由图中数据信息可以看出,③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故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7.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选A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量。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人有足够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图Ⅰ;即使在某一段时期超过环境容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大环境容量,如图Ⅱ;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人口的剧烈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平衡关系。当然,如果这样,人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图Ⅲ。
8.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矿藏资源过于贫乏
B.很多地区缺水,限制工农业的发展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D.人口基数大,总产值低
解析:选C 注意题目中“最主要原因”,资源贫乏、缺水、人口基数大都是重大问题,但都不全面。
【能力题组】
9.有关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环境质量一定比人口数量少的地区差
B.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C.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呈正相关变化
D.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并已开始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解析:选D 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来说,人口增长只能算其中之一,不能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另外,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已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0.如图所示,A、B、C、D代表四个不同的国家,图中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最长久(  )
解析:选B 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存最长久。
11.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选C 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12.下列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不相符的是(  )
A.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B.设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开发利用
C.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
D.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解析:选B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13.如图为A、B两国的人口年龄组成图,据图回答:
(1)A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B国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2)A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C.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解析:(1)A国青壮年个体及老年个体较多,而年幼个体相对较少,其人口发展趋势应该不断减少,属衰退型。B国年幼个体数量明显高于青壮年及年老个体数,且年老个体所占比例最少,所以其人口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属增长型。(2)A国因人口将减少,所以不会出现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现象,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等情况。
答案:(1)衰退型 增长型 (2)A
14.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年龄老化严重的是______国。
(2)甲、乙两国中,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组成特点的是________国。
(3)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______________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4)甲国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 (2)甲 (3)资源的利用 (4)人口(劳力)过剩 (5)鼓励生育
15.如图是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的“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数值变化模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③曲线各表示哪项数值变化: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控制____________,保护___________,防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3条曲线中最易判断的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而过度开采利用,将逐渐下降,即自然资源对应曲线①。随人口工业产量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加剧,所以环境污染对应曲线③。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增加,所以粮食先增加,人口随粮食的增加而增加,粮食对应曲线②。(2)人类是有自身发展和创造力的,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3)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1)自然资源 粮食 环境污染 (2)未考虑人的创造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3)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