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
①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②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1、含义与特点;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五种主要书法字体 1)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书。 2)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拓展: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3、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篆书——创始于秦代。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
楷书——形成于汉末。
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 。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4、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秦代—李斯; 东晋—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
元代——赵孟;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思考: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1)自发阶段:(魏晋以前)
2)自觉阶段:(魏晋以后)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中国画1)题材:
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2)表现技法:
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3)艺术风格:
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二、画中有诗1、中国画文人画1)地位: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2、文人画山水画 1)地位:
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2)艺术特点:
①内容上: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技法上:
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
③创作风格: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山水画王维诗意画
(苏轼称他“画中有诗”,以水墨画著称的王维)展子虔(隋)《游春图》
描绘了大地上的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
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千里江山图卷》《清明上河图》宋元的山水花鸟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家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元朝:
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来抒发出来。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给士人的感觉是凄凉、悲愤和无奈的,这样的情怀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郁闷的意境了。 元朝名画北宋·赵佶《竹雀图》《清明上河图》思考: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1)中国书法:(略)
2)中国绘画: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金声玉振;1、上古先秦时期的音乐; 自黄帝时代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在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2、汉、唐时期的音乐; 1)秦汉:
2)东晋:
3)南北朝、隋唐时代:设立乐府机构,有“相和歌”、“清商三调”。南国“清商乐”。 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3、明、清时期的音乐;1)戏曲音乐繁荣;
2)产生出一大批名曲,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等。
3)器乐艺术发达,形成了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 思考: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阶段特点。 1)上古先秦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 2)汉、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占据中心地位。 3)宋、元、明、清时期,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四、宫廷舞和民间舞;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萌芽、产生、发展、鼎盛、衰落;新石器时代夏商时代周代-汉代隋唐-宋元明清思考: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五、戏曲1、戏曲的发展历程1)历史渊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与乐舞百戏、四方散乐、杂技歌舞有密切关系。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窦娥冤》,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窦娥的生动形象。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王实甫《西厢记》3)元代:杂剧的兴盛。宋元南戏元杂剧杂剧的兴盛 宋代时,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杂剧。
杂剧内容以滑稽讽刺为主,是中国最初的戏曲。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泛、深入,许多作品大胆地抨击封建统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各种形式的抗争。宋元时期兴起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到时代发展成为传奇。它内容通俗,长短不拘,比较活泼自由,在民间广泛流行。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 4)明朝:传奇的繁荣。 汤显祖,明代传奇剧作大家,作品代表着典型的东方风格,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据说《牡丹亭》一出世,曾令《西厢记》减价。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乾隆末年,安徽的微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剧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5)清朝:京剧的出现和繁荣。特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它的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思考:为什么戏曲产生之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主流地位? 1)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
2)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3)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探究活动1: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书法艺术;绘画艺术;
音乐艺术;舞蹈艺术;
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2: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1)政治:
2)经济:
3)教育:
4)民族关系:
5)对外关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探究活动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1)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
2)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3)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