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5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课件+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5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课件+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09 19:55:39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若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为什么吗?实际问题4.5中位线任意画一个 分别取AB,AC的中点D,E,通过观察、测量的等方法,你发现线段DE有什么性质?合作学习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有 三条中位线因为 D、 E分别为AB、 AC的中点
所以 DE为 △ ABC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同理DF、 EF也为 △ ABC的中位线EDFAF是 △ ABC的边BC上的中线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DE与BC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平行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猜想:想一想证明 方法一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FCF证明 方法二K取BC的中点K, 连接KE过A作AH//BC交KE于H点并延长,H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其它方法?几何语言:(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DE是△ABC的中位线(或AD=BD,AE=CE)∴DE∥BC,且DE= B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画出△ABC中所有的中位线 三条中位线围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它与原来的三角形有无关系?哪方面有关系?(1) △DEF的周长与 △ABC的周长有什么关系?(2) △DEF的面积与 △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想一想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
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AF是BC边上的中线,
DE和AF交于点O.求证:DE与AF互相平分.例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
M、N、P分别是AD、BC、 BD的中点。
求证:∠PNM=∠PMN练一练已知:如图,△ABC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M和等边三角形CAN。D、E、F分别是MB、BC、CN的中点,连结DE、EF。求证:DE=EF课本P100,T5课堂小结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CEDBA返回CEDBA返回CEDFBA返回ABCEDF返回ACEDFGB返回 4.5中位线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学习重点】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方法与性质的应用
摘记
【学习过程】
任务一.任意画一个△ABC 分别取AB,AC的中点D,E,通过观察、测量的等方
法,你发现线段DE有什么性质?
思考: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
例: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
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例: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AF是BC边上的中线,
DE和AF交于点O.求证:DE与AF互相平分.
练一练: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
BD的中点
求证:∠PNM=∠PMN
已知:如图,△ABC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等边三角形
ABM和等边三角形CAN。D、E、F分别是MB、BC、CN的中点,连结
DE、EF。
求证:DE=EF
当堂检测:
如图,已知△ABC,D、E、F分别是AB、AC、BC边上的中点.
集体备课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朱丽明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八年级 备课组全体老师
课 题
4.5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会区别三角形的中线;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能正确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训练说理的能力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讨学习
教学准备
三角形纸片、中位线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能求出池塘BC的长,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这常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
二、问题探究
活动一:剪纸变形
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并连接DE。
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DBCF(如图)
思考:四边形DBCF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为什么?(提示1、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需具备什么条件? 2、结合题目中的条件,你选用哪一种判定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析,把解决问题方案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能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线段DE是连接△ABC两边的中点D、E所得的线段,称此线段DE为△ABC的中位线。
思考 :(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你能画出来吗?
(2)画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和一条中位线,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设计意图: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通过画图比较,巩固学生对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师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的两层含义:①∵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②∵DE为△ABC的中位线,∴D、E分别为AB、AC的中点。
2、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DE与BC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
思考:(1)你能直观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吗?用三角板验证;
你能用说理的方法来验证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猜想、证明。
探究: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
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
法一: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
法二:如图(2),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CD和AF,又AE=E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FC,且AD=FC.因为AD=BD,所以BD∥FC,且BD=F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
法三:作如右图所示的辅助线,即过E点作AB的平行线交BC于N,交过A点与BC平行的直线于M,
证明略。
法四;如右图,过A、B、C三点分别作DE的垂线,证明略。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先由直观的方法感知DE与BC在位置与数量上的关系,再用说理的方式来证这一关系,此举既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刺激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求。
活动三:试一试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在△ABC中,DE是中位线;
(1)∠ADE=60°,则∠B= ;
(2)若BC=8cm,则DE= cm.
2、已知三角形三边分别为6、8、10,连接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 。
三、知识应用与拓展
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BE=EF,AF=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证明:连接DE、EF,∵AD=DB,BE=EC
∴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EF∥AB.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AE、DF互相平分.
说明:对于文字性证明题要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再证明。
例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完成)
提示与思考:由E、F分别是中点,你能联想到EF是哪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吗?你应该如何添加辅助线?
设计意图: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此题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条件与结论之间无法建立直接的联系,学生易产生思维障碍,因此,需要将难度分解,把问题慢慢引向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活动四、体验中考
已知:如下图,△ABC的周长为a,面积为S,连接各边中点得△A1B1C1,再连接△A1B1C1各边中点得△A2B2C2……则第1次连接所得△A1B1C1的周长= ,面积= ;第2次连接所得△A2B2C2的周长= ,面积= ;第3次连接所得△A3B3C3的周长= ,面积= ;……第n次连接所得△AnBnCn的周长= ,面积=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它与三角形中线不同。
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注意定理的、结论,结论有两个,具体应用时,可视具体情况选其中一个关系或用两个关系,熟悉三角形中位线所在的图形的结构,适当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条件是用好定理的关键。
3、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经过实验、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4、本节课开始提出的测量问题,通过大家今后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将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法。
作业设计
1、教材第49页练习1、2、3.
2、教材习题18.1第11题
板书设计
4.5 三角形中位线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