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陈情表》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7课《陈情表》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2 06: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陈情表
李 密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赏析重点语句,背诵全文。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2)鉴赏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
激趣导入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讲究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代代流传,就是因为孝心是打动人心的最有力武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去感受那催人泪下的人间至孝。
一、背景铺垫
文中第二段作者最后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让李密进退两难的实际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密是蜀汉旧臣,蜀汉被晋灭后,晋朝政府对蜀汉旧臣采取的是怀柔拉拢的策略。李密多次被征召做新朝官员,可是他对蜀汉念念于怀,并且家中有年迈的祖母需要尽孝床前,故多次拒绝。可是又恐晋武帝对自己产生疑心,对自己不利。故而呈上陈述衷情之表章,希望武帝能理解自己并准允自己在家奉养祖母。
二、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险(坎坷)衅(祸患),夙(早时)遭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弃我而死去);行年四岁,舅夺(改变)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兄弟,门衰祚(福分)薄,晚有儿息。外无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立,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婴(缠绕)疾病,常在床蓐(通“褥”,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请概括段意:述说身世之苦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臣以供养无主,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授予官职)臣洗马。猥(自谦之词,犹“鄙”)以微贱,当侍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逃脱)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奔走效劳),则刘病日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第三段)伏惟(俯伏思量)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先后连续任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自夸)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提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但(只)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交互)为命,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解释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又”)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愿陛下矜悯愚诚,听(准许、成全)臣微志,庶(或许)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代指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谨拜表以闻。
请概括段意: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赤诚。
三、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忠心 ②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③先尽孝后尽忠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得分点:“多”“零丁”,“疾病”活用,“不行”“至于”“成立”古今异义,句意对)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久,又受国家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我这样微贱的人,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得分点:“寻”“蒙”“除”“猥”“东宫”“陨首”,省略句,句意对)
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严厉,指责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的官员,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得分点:“切峻”“逋”,“急于星火”句式,句意对)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中人士及二州长官所看到并且了解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得分点:“独”“所见”“皇天后土”“鉴”,“辛苦”古今异义,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深入感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李密是如何一步步地打动晋武帝、最后同意他终养祖母请求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置以下具体任务:
1.在第一段中,李密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险衅”和“闵凶”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密是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险衅”和“闵凶”的: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年老;②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④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作用:这样写能够激发人们对一个失怙无依的年幼孤儿的同情,也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张本。
2.作者在第二段中是怎样陈述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两难困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在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平息其心中之怒火,具体地列举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唯一的亲人,无法远行。自己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含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出仕的疑虑。
3.第三段是怎样提出辞官养亲这一问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三层提出这一问题,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①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乞求皇帝理解。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③正面陈述祖母的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避免皇帝误解。
4.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5.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联系前文简要分析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法。
(2)李密在分析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时,先将“以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然后又通过祖孙二人年龄的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既合情又合理;在文中李密一再表明忠心,使得晋武帝消除了疑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情。
微任务活动三 体会本文精巧的语言表达艺术
1.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2.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作者运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3.运用修辞,语言生动。
(1)运用矛盾的排偶句。
李密要尽孝祖母,晋武帝则要他尽忠,尽孝与尽忠尖锐对立,形成矛盾。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把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运用贴切的比喻句。
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如: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又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犹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
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二)是为自己找借口。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以一亡国之臣的身份,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李密只好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从悲苦命运谈起,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助读材料
1.以孝谨闻——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李密长于经学训诂,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2.奏议介绍——表、疏、奏、议、对策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表、疏、奏、议、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2)“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在形式上,它可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内容言之有物,切中时弊。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典范之作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3)“奏”为秦代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其程式为: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4)“议”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形成的文书。汉代个别臣僚有不同意见向皇帝单独上书,称为驳议。驳议的程式为: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以后,“议”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
(5)“对策”指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
“蓐”通“褥”,垫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古代称数往往在两位数之间加“有”字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不行
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文中是说柔弱。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秀才
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a.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b.泛指读书人。
成立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上报
非臣陨首
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或向上级报告。
告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辛苦
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奔驰
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郎中
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区区
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盘桓
岂敢盘桓
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
今义: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洗马
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今义:清洗马匹。
狼狈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舅夺母志
名词,志向
听臣微志
名词,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
名词,标志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动词,照应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动词,回答

夙婴疾病
动词,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
名词,婴孩

犹蒙矜育
动词,怜惜
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门衰祚薄
动词,浅薄
日薄西山
动词,迫近
厚古薄今
动词,轻视、看不起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名词,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规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动词,约定
良剑期乎断
动词,希望、要求

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除掉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臣以险衅
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凭着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拿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没有……的办法”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来
奉宣室以何年
介词,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连词,表转折,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就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连词,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连词,或

急于星火
介词,比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臣具以表闻
使动用法,使……知道

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历职郎署
名词作动词,任职
微贱
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清化
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教化
犬马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故老
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否定判断句
判断句
今臣亡国贱俘
无标志判断句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否定判断句
状语后置
急于星火
“于星火”后置
状语后置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于陛下”后置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意念被动句
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课外名句
(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著
(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5)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
三、文化常识
1.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2.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文中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拜:授官。
6.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7.东宫: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8.拔擢:提拔、提升。
9.牧伯:牧,古代称州的长官;伯,长。
一、“读亲情”诗歌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②,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③,不敢叹风尘④。
注 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②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③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做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④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赏析 首联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怜爱、思念和期望。颔联极力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颈联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尾联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注],
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逢不忍轻移拆,
上有慈母旧线痕。
注 卅(sà):三十。绨袍:丝质的长袍。
赏析 诗人翻检旧衣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为他缝制的一件丝袍。由于年深日久,又曾穿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如今睹物思人,似乎感到母亲的“余温”尚存。由于领襟已破,诗人将绨袍晾晒之后,自然想缝补一下,可是转念一想,又不忍轻易拆换,因为“上有慈母旧线痕”。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深挚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人肺腑,令人唏嘘。
二、“读亲情”散文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件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先否定两种人,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然后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都有可能让我们永远无法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形象化的议论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三篇诗文都以“至爱亲情”为描写对象,其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岁暮到家》主要写慈母之爱抚,春晖之无尽,并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晒旧衣》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小见大,托物抒情。《孝心无价》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劝勉人们及时尽孝的强烈感情,反复强调了尽孝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
回忆你与亲人之间的生活点滴,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至爱亲情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她又怕影响我的写作,总是克制着想要守着我待一会儿的愿望。就连给陪伴她度过许多寂寞时日的猫煮猫食,也要歉歉地、理亏似的打个招呼:“我给猫煮点食儿,不影响你吧?”或是,“我给猫剁点食儿,就几分钟”。
但是任谁,浪费起我的时间、精力、心血,都慷慨的很。这就是妈和任谁的根本不同。
她对我的已然算不了什么先进科学的电脑,始终怀着一丝敬畏,有那么两次,就在七月或是八月,她扶着我工作间的门框,远远地站在我和电脑的后面,说:“我都不敢往前靠,生怕弄坏了它。”
我把她拉到电脑跟前,让她看我如何在电脑上操作,以及在这一通操作后电脑上出现的文字。“干吗不敢往前靠,又不是纸糊的,您瞧多方便、多清楚啊。”
妈要不能往前靠,谁还能往前靠!只有她,才是最有权力拥有我和我的一切的人。但我始终没有跟她说过这些,总觉得这是无须言表的。加上我一向羞于表示温情,几乎没有对她说过什么温馨的话。现在,一想到那些话可能带给她的满足和快乐,我就无穷追悔。
我不知她是否真的看到了电脑上的字,但我却听见她说:“真好啊。”我说过,她这时的视力几乎等于零了。所以,与其说她果然看到了电脑的种种妙处,不如说她对竟然能使用电脑写作的女儿的自豪,以及对我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通过各种努力,用各种方式给她争了一口气的感慨。
素材点击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仕的理由的一封奏章。有四种感情:一是李密对祖母刘氏的孝敬之情,二是进退两难的为难之情,三是李密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四是对皇帝的忠诚之情。其中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李密写《陈情表》,将内心对祖母朴实而深厚的情感化作诚挚感人的奏表,感动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感动了芸芸众生。它如同击破平静深潭的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波浪,于是世间流传着: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于是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用拳拳孝心温暖了人世,他那诚挚的话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角度运用
精彩运用 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即使是晋武帝在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你的孝心所折服。李密,你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被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是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你家境清贫,俸禄微少,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你却毅然上呈《陈情表》,婉拒圣意,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你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你也深知这一点。
你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此失天理丧人伦?
融情于事法
课文借鉴
融情于事,也称“寄情于事”“因事缘情”,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当中,表面看是客观的记叙,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采用这种手法,特别要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陈情表》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采用了此法。作者在文章开始,极力渲染凄苦悲凉的家境、进退两难的处境和祖母刘氏老弱病危的情景,描绘出一个慈悲善良、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勾画出一组老弱相依、更相为命的动人画面,笼罩着情深意长的感情浓云,包蕴着一颗真挚笃诚的孝心。
运用点拨
要想把情巧妙地融入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是自然地流露,不能无病呻吟。例如写情可借助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来表达,可在叙事后紧跟着写一些画龙点睛的句子来表达,不可为抒情而抒情。
2.处理好情与事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叙事是为了抒情,叙事越感人,抒情越真挚。
3.处理好细节描写的问题。叙事之所以能感人,细节描写作用巨大。在细节描写上,要注意细节的真实、镜头化——定格与放大。
即时训练
尝试采用融情于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爸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呵欠边说:“我夜里睡得很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地溜进病房,把一大把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进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里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映儿,来帮妈妈揉揉胳膊和腿。”“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蒙眬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花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 B
解析 A项“蓐”通“褥”。C项“有”通“又”。D项“闵”通“悯”。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拜臣郎中 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不能走路,文中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C项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听说
B.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C.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D.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答案 A
解析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表转折关系,但。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不译。D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凭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婴:缠绕。B项无主:没人主持。C项辞:辞谢。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则告诉不许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此小大之辩也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答案 A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答案 B
解析 服丧一年,叫“期服”。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况且我年轻时做伪朝的官,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
(2)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样恐惧的心情,恭敬地拜上表章,奏报陛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描写李密孤苦无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进退两难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抒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深意重、感人至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3)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5)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10.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呼告。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例句是从有形的视觉角度来写的,仿写的句子要从听觉角度来写。可回顾文意,选用表声音的词语来阐释《陈情表》中的情感。
Ⅱ 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古今异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至于成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之辛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3)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4)古义:不能走路,文中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5)古义:报答。今义:刊登在报纸上或向上级报告。
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六种。
①词义扩大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②词义缩小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词义转移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④词义弱化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⑤词义强化
例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
⑥感彩变化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2.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导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关键点:“数”“走”“以” “教授”)
(2)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关键点:“谒”“因为”“乃”)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导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借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