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氧化和燃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
2.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而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的原因是( D )
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
C.气压高不易气化 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
3.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4.下列各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是( C )
A.CO、H2、CH4 B.H2、CO、CO2
C.CH4、CO、O2 D.N2、CO2、O2
5.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a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同时防止白烟进入空气中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变旺。其原因是(D)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美丽的传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已将数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假设宇航员升上太空后在飞船上划燃火柴,下列猜想和理由都正确的是 ( D )
飞船中没有氧气,所以划着的火柴立即熄灭
飞船上温度适中,所以划着的火柴正常燃烧
飞船用液氢作燃料,所以点燃火柴容易使飞船发生爆炸
飞船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空气不对流,所以火柴立即熄灭
8.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C )
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C.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9.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B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填空题
1.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 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B(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 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
碳含量
一氧化碳
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C、CO2、H2O和CO。
2.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
(1)如图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打开K1 , 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燃烧需要氧气 。
(2)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 燃着的蜡烛熄灭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且放热 。
3.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A与图B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B。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盖上锅盖(倒入菜翻炒),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2 氧化和燃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
2.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而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的原因是( )
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
C.气压高不易气化 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
3.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4.下列各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是( )
A.CO、H2、CH4 B.H2、CO、CO2
C.CH4、CO、O2 D.N2、CO2、O2
5.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a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同时防止白烟进入空气中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变旺。其原因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美丽的传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已将数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假设宇航员升上太空后在飞船上划燃火柴,下列猜想和理由都正确的是 ( )
飞船中没有氧气,所以划着的火柴立即熄灭
飞船上温度适中,所以划着的火柴正常燃烧
飞船用液氢作燃料,所以点燃火柴容易使飞船发生爆炸
飞船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空气不对流,所以火柴立即熄灭
8.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C.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9.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填空题
1.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 。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 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 (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 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
碳含量
一氧化碳
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
2.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
(1)如图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打开K1 , 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
(2)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 。
3.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 。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图A与图B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3.2 氧化和燃烧
一.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可用C=A+B+……来表示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可用A+B+……=C来表示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用的氧化剂。
塑料.橡胶的老化
缓慢氧化 金属锈蚀
氧化反应 自 食物的腐坏
燃 呼吸作用
剧烈氧化 燃烧
爆炸
点燃 点燃
例如 [1]2H2+O2=====2H2O, [2]CH4+2O2=====CO2+2H2O, [3] CaO+H2O====Ca(OH)2
反应1,2是氧化反应,1,3是化合反应。
因此,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上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一是:可燃物:
二是:可燃物要与助燃气体接触;
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隔绝空气;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