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音频(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音频(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5 16: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2、 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
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二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4、新闻的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必不
可少“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背景材料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
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
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
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
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sàisèsèsāidíhuòkuìjiānxiānqiāndāng不可抵挡。检查预习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课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导语主体电头标题课文分析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课文分析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锐不可当东路军:英勇突破课文分析4、主体:分为三个层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20日夜安庆—芜湖30
万甚
微渡至繁昌,鲁港等地21日下午
五时安庆—九江
(不含)35
万甚
微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同日下午
五时芜湖—-江阴35
万较
强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
无锡段铁路线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一、试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
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思考交流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报道准确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真实准确 迅速及时文章结构小结: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投稿。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