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学期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春季学期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15 19: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例: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 1859年,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而且生态环境条件适宜。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就遍布整个大陆。
【思考】
澳大利亚野兔能指数增长的特殊原因是什么?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思考: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呢?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增殖一次。

讨论:
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个

思考: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性?


时间
数量

优点: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局限性: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859年,24只野兔 6亿只以上的野兔

近100年后
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
实例2:凤眼莲(水葫芦)
凤眼莲(水葫芦)原产于南美,仅以一种观赏性植物零散分布,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自此以后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 ,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有这种凤眼莲184万吨,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示。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什么型?
实例3:环颈雉
学生讨论: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 Nt为多少?
4.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下;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实验室条件下;无环境阻力;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2)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 =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实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4)曲线解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数量
条件:理想状态下
特点:持续增加
影响因素:N0 和λ值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特点:保持不变
计算:
某一地区2001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02年比2001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生长速度,200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Nt=10×(1+1%)2006-2001
实例:
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0.6 2.0 4.1 4.7 10.3 11.6
我国1000~1990年的人口数量变化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有实例证明吗?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数量(个)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在大自然中
①食物有限
②空间有限
③种内斗争
④种间竞争
⑤天敌捕食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N≈K/2时,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
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K
种群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K/2→K值时,
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分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K/2


转折期,增长速率最快
K值:环境容纳量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

潜伏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
减速期,增长缓慢

饱和期,增长速率为零




结合“S”型曲线,思考“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如何变化?
O
种群增长速率




“S”




线


(种群数量)

K/2

K








速率
时间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B: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K/2值。
0

K/2
a
b
c
d
g
h
f

e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的关系
⑴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⑵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⑶图乙的gh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⑷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应通过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应通过改善其栖息环境,提高K值。
③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为
K/2时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
K/2 。
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应用:
问题: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环境条件的改变,K值也随之发生改变,即改
善环境条件可使K值增大,如环境条件受到破
坏,则K值将会减小。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种群增长率
有无K值
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保持稳定
逐渐降低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环境阻力
K值:环境容纳量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
时间
种群数量




















1. “J”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通过
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J”型曲线指生物具有什么特性?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
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苍鹭的保护
野猪的保护
全力防蝗减灾
救护被困的鲸鱼
项目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条件   无限环境(理想条件)   有限环境(自然条件)  
模型假设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
变化而变化   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
气候多变、存在敌害等。
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变
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   Nt=NOλt   K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速率   逐渐增加 先增大后减小  
B
1.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增长
的是( )
2. (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
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
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
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逐渐减弱
D
3.(2017·全国卷I·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
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
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
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4.如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
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
按_____曲线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
_______和_______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
影响,结果按_______曲线增长。
a
食物
空间
b
(2)此外,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
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年龄组成是
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
用的。
出生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3)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