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____、有组织地
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____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____发
生明显变化 国家________政策的
影响
人口
迁移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西移
第二次 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形成、环境优美 人口从东北部“冷冻地带”迁往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
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土壤及
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
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
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政
治 政策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巧学妙记]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
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材P11活动]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北美洲;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2.
人口迁移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西移
第二次 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形成、环境优美 人口从东北部“冷冻地带”迁往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3.美国人口迁入太平洋沿岸地带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迁入墨西哥湾沿岸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1)材料中的“走西口”是何种地理现象?
提示:国内人口迁移。
(2)除了“走西口”,我国近代还有哪些人口迁移?
提示:“闯关东”“下南洋”等。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游览世博园。”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解析:选B 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选项中甲、丙、丁分别去上海旅游、出差、购物,居住地并没有长期或永久变更,而乙是去上海读大学,居住地发生了变更,且时间较长,应属于人口迁移。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2.C 3.D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中国人口迁移的真实大数据。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人口迁移集中在哪些地区?
提示:不均衡。集中在京津唐地区、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2)引起我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某地某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1.D 2.A 第1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2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以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经典母图]
人口迁移统计图是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迁移变动数据而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迁入率(如图1);另外也有坐标图(如图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它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图1 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
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图2 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
区)实际人口迁入迁出率
[判读方法]
1.看坐标轴,明确表示的含义
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迁入人口比重,纵坐标表示的是迁出人口比重。
2.比较人口迁出数量
图中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四川省人口基数远比贵州省多,故贵州迁出人口数少于四川。
3.比较人口迁入数量
图中上海市迁入人口比重约为24%、广东省迁入人口比重约为14%,但广东省人口总数远多于上海市人口总数,故广东省人口迁入多于上海市。
4.比较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和江苏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比较图中数据可知,浙江省机械人口增长远大于江苏省,故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大于江苏省。
5.结合省级区域间人口迁移,判断老龄化、城市化水平
人口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加快迁出区老龄化进程、延缓迁入区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使迁出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会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演练冲关]
1.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正值为迁入,下图中最有可能表示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变化趋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图中纵坐标代表人口迁移率,正值为迁入,负值为迁出;横坐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分别为正、负增长。在图中的四点中,①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入,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②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出,较低的自然增长率;③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出,较高的自然增长率;④地表现为较高的迁入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迁移的现象,以及发达国家因经济发展和思想意识而导致的人口低增长,可以断定②地符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情况。
下图表示我国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某段时期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及净迁移率状况。据此回答2~3题。
2.造成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该省区人均收入水平高
B.该省区远离东部地区
C.该省区经济落后
D.该省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出率最大值大于迁入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
C.所有省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D.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多
解析:2.C 3.B 第2题,读图,图中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是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水平、发展机遇,主要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最可能C对。A、B错。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D错。第3题,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迁出率最大值小于迁入率最大值,A错。根据图例公式计算,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B对。只有一部分省区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错。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少,D错。
PAGE
10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__________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____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_________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战略,既保持好_____
_____,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
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经济发
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不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的对外
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
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某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3)三种观点
[温馨提示]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1)影响人口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4.实现的保障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材P12思考]
1.假设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部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就成为制约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教材P14活动]
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相对资源数量有限;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的压力;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基数巨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漫画中的地球为什么流眼泪?
提示:地球的人口过多,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特性
1.影响因素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不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1.C 2.A 第1题,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人口容量,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第2题,人口数量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且保持
稳定,故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环境人口容量,但后来一直稳定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Ⅲ阶段环境人口容量下降,说明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3~4题。
3.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4.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 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
解析:3.B 4.B 第3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区,就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第4题,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1)材料反映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提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的合理容量为多少?
提示:8亿~9亿。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1~2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1.C 2.D 第1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8亿~9亿。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3.A 4.D 第3题,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4题,当人口规模超过人口最佳合理容量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合理容量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
PAGE
7
农业革命前 人口增长____(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
农业革命期间 增长速度____(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
近100多年来 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
国家 具体特点
发达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________,人口增长_____
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____
________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____
模式类型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
名称 原始型 传统型 _______
特点 高高低 ______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转变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等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等
历史
时期 农业革
命之前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二战至20 世纪70 年代 20 世纪70年代以后
人类的生产活动 狩猎和
采集 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 第三产业活动为主
人口增长特征 极其缓
慢,人
口数量
少 前期增长快,后期缓慢,人口数量较多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迅猛增长 人口增长趋于缓慢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二战至20 世纪70 年代 20 世纪70年代以后
形成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许多国家政治独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国家 人口问题 影响 措施
发达
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
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
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 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类型 三率特点 人口增
长特点 利弊分析
原
始
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人口增
长缓慢 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类型 三率特点 人口增
长特点 利弊分析
传
统
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增
长迅速 “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现
代
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人口增
长缓慢 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
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
农业革命前 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
农业革命期间 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
近100多年来 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
3.地区差异
(1)特点:地区上的不平衡。
(2)表现:
国家 具体特点
发达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温馨提示]
(1)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
模式类型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
名称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转变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教材P2思考]
1.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较快。较快的人口增长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发展又有较充足的粮食供应,使人口进一步增加。
3.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大也是人口增加的原因。
[教材P3活动]
1.某年人口的增长数=年初的人口数×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故该地第一年增加了200 000×2%=4 000(人);第一年末的总人口数为:200 000+200 000×2%=200 000×(1+2%)=204 000(人);依此类推,10年后的总人口为:200 000×(1+2%)10≈243 799人。若10年后,该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7%,一年应增加243 799×1.7%≈4 145(人)。
2.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同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该地10年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每年净增加的人口反而增多了。由此可知,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比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仍较多,人口增长的惯性规律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材P7活动]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等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等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能够逐步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创造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的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待遇,普及受教育水平,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重大变化。在制定人口政策的时候,应把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依据,使人口政策既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又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国家制定人口政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文化观念,因为人口政策要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贯彻落实,如果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与人们的观念差距太大,人们不能接受,就不能使人口政策得到顺利落实。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 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为此,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计划生育政策。
(2)“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减少家庭空巢率,家庭负担趋向减轻,改变年龄结构,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促进就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二战至20 世纪70 年代 20 世纪70年代以后
人类的生产活动 狩猎和采集 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 第三产业活动为主
人口增长特征 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前期增长快,后期缓慢,人口数量较多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迅猛增长 人口增长趋于缓慢
形成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许多国家政治独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
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三、不同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国家 人口问题 影响 措施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
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 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④时期和②时期
解析:1.D 2.B 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开始,随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接着发展到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故图中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③②①。第2题,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②时期;日本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①时期。
“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
A.生育率低
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C.“养儿防老”思想
D.年龄结构失衡
4.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解析:3.D 4.B 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地区经济落后等,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选D。第4题,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适度调整生育政策;促进城市化发展;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1989年,联合国大会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的建议,将七月十一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的重视。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1)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0年左右的时间增加25亿,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什么?
提示: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主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2)非洲三项数值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居首位,原因是什么?
提示: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对劳动力需求大,加之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人口的高出生率;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疾病、战争等导致人口寿命较短,死亡率较高。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依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同组合,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类型 三率特点 人口增长特点 利弊分析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人口增长缓慢 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增长迅速 “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人口增长缓慢 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乙时期死亡率最低。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读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完成3~5题。
3.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4.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X、Y两国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 )
A.人口老龄化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B.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人口老龄化
C.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人口老龄化
D.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解析:3.A 4.D 5.C 本题组综合考查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的判读和人口问题。由图可知,X国为传统型模式,Y国为现代型模式,产生的根本差异是经济水平的提高。X国主要人口问题是青少年幼儿比重大,Y国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如下列各图,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
[经典图示]
[判读技巧]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2.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3.扇形图和饼状图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而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
4.三角形统计图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即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5.人口金字塔判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
(1)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演练冲关]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2.甲地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A.上学难 B.老龄化
C.民工荒 D.男女比例失调
解析:1.C 2.A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0~14岁的人口比重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呈金字塔型,年龄越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0岁以下的可达30%以上;乙地出生率小于40‰(38‰左右),死亡率也小于40‰(38‰左右),自然增长率0‰左右;丙地0~14岁人口为20%,比甲地小;丁地为负增长。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形成上学、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养老压力大等,A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不足,B、C错;由甲地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6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4.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3.A 4.C 第3题,图中显示1964~2000年,≥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减少;当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图中显示我国达到此比例的年份为2000年。第4题,进入2000年后,我国面临着人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人口总数多,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在经济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国总人口多,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尚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状况。
PAGE
11
人口金字塔
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
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
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
型、收缩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
形状
人口金字塔
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
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
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
型、收缩型)
人口增
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主要原因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代表性国
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日利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中国的上海 西欧、北欧的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
小专题 大智慧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及类型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
(2)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见下表)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型、收缩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主要原因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日利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中国的上海 西欧、北欧的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
(3)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下图举例说明。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等。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如图为1991年与2017年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国际上将20~60岁人口列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据此完成1~3题。
1.1991~2017年,中国比印度人口的( )
A.自然增长率低 B.出生率高
C.总量小 D.增长量大
2.2017年,中国比印度( )
A.2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大
B.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
C.10岁以下的人口规模大
D.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小
3.根据目前我国人口特点,我国应当( )
①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②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
③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④适度推迟劳动力的退休年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A 2.B 3.C 第1题,1991~2017年,中国0~10岁人口比重小于印度,说明中国比印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A对。中国人口出生率低,B错。根据图示中人口总数判断,中国人口总量大,C错。中国增长量小,D错。第2题,2017年,中国比印度2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小,A错。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B对。人口出生率低,总人口增长速度慢,说明10岁以下的人口规模小,C错。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D错。第3题,根据目前我国人口特点,我国应当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①对。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减轻劳动力压力,②错。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完善养老体系,③对。适度推迟劳动力的退休年限,增加劳动力数量,④对。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4~6题。
4.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5.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
B.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
C.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D.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6.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4.B 5.C 6.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批人口流动均为男性且以20~40岁的青年劳动力为主,可以判断出这些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因此影响第一批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5题,第二批人口迁移以女性人口组为主,第三批则是0岁~14岁的儿童,第四批及以上流动人口主要是55岁及以上的老人、10岁~24岁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组、0岁~4岁的儿童,因此从图中看不出女性和0~5岁人口组有回迁趋势,A项错误;家庭男性人口只是在第一批人口流动中占比例最高,B项错误;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从第二批之后,迁居主体逐渐过渡至老人和儿童,C项正确;各年龄组中,10岁~14岁的少年儿童在总迁居比例中所占比例最小,D项错误。第6题,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化时期,家庭人口的主要迁居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因此②④正确。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