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学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学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6 15:25:51

文档简介

城市等级 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高 多 __ __
低 少 __ __
名称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距离 0 km 25 km 90 km
城镇非农人
口(2006年) 11万 29万 231万
前往该地的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的服
务功能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城市等级 数目 相互距离 服务功能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城镇等级 服务范围 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级城市 大 彼此距离远
低级城市 小 彼此距离近
影响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
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劳动力和城市用地等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
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政策
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或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 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或享有优惠发展政策的城市,其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大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城市等级 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高 多 大 少
低 少 小 多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交通等。
[温馨提示]
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2.启示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教材P25~26活动]
具体服务选择见下表:
名称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距离 0 km 25 km 90 km
城镇非农人口(2006年) 11万 29万 231万
前往该地的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的服务功能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教材P27思考]
上海城市等级的提升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入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它也位于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材P28思考]
1.通过图例可以看出,图中的城镇共有三个等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2.城市的等级与数目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3.城市的不同等级与相互距离: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4.服务范围不同。等级高的城市,虽然数目少,但服务范围很大。在每个较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着多个较低等级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教材P30活动]
分析本省或某一区域不同等级城镇服务的差异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图。获得城镇分布图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利用地图册,也可以上网查找地图。
2.按照城镇的人口规模,将选定区域的城镇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镇的服务功能,同时统计每一等级城镇的数目以及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可用下表的形式:
城市等级 数目 相互距离 服务功能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3.总结该区域城镇等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可以用下表归纳总结:
城镇等级 服务范围 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级城市 大 彼此距离远
低级城市 小 彼此距离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由早期不如宁波、南京、广州,到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这得益于它的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优越性。石家庄原本是正定县的小村庄,现在石家庄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只是几万人的小城。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人口100多万的大城市。安徽合肥市原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后来成为安徽的省会,才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试分析这几个城市的等级提升的相关因素。
提示:城市等级的提升不仅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治因素等密切相关。上海市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石家庄的发展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庆的崛起是因为石油资源的开发;合肥的发展是依靠国家的行政规划。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不同城市等级的特点
等级不同,城市的职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城市等级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劳动力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政策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或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 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或享有优惠发展政策的城市,其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2002年)(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乙)。据此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  )
①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多 ②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③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④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乙两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有何差异(  )
①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较大,乙区域城镇规模较小 ②甲区域次级城镇有2个,乙区域只有1个 ③甲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都多于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 ④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乙区域的城镇服务对象的辐射范围较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第2题,从甲、乙两区域的规模体系可看出,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大,所以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要比乙区域大。甲区域和乙区域都只有一个一级综合服务中心,但次级综合服务中心甲有2个,乙有1个。
3.近年来,拉丁美洲地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和城市等级关系的是(  )

解析:选D 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人口高度集中在部分条件较好的等级高的大城市,故D选项正确。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一些中小城市不顾自身实际,提出发展成为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建机场、五星级酒店等。
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可取。 城市由于等级不同,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与自己等级相匹配,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做好各自的服务角色。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正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但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正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比低级中心地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低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较小;在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很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2.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示服务范围可确定甲、乙、丙三城市级别高低,甲>乙>丙,所以其服务职能也应由高到低为甲、乙、丙。第2题,在理论上服务区相互嵌套,但是随着发展也会发生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
读某城市书店与书亭分布图,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由书店和书亭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书店等级低,数目少,彼此距离大
B.书亭等级高,数目多,彼此距离小
C.书店位于书亭中央,服务范围是书亭的六倍
D.书店等级高,数量少;书亭等级低,数量多
4.根据商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适合布局书店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解析:3.D 4.D 第3题,书店级别比书亭高,服务范围大,数目少,彼此间距离大。第4题,结合书店和书亭的分布可知,在甲、乙、丙三处均不适合再布局书店,因为其周围较近范围内已有书店分布,而丁处周围较远距离内还未布局书店。








PAGE



7



动力 影响 表现
____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____
____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民收入低,社会服务____;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____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______________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合理的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____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________问题
城市化
表现 理由 说明
城市数
目增多 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
模扩大 原有的3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3个大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
构变化 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
阶段 水平 发展
速度 地域扩
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
阶段 25%~30%
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
阶段 30%~
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
阶段 70%以
上,高 缓慢,甚
至停滞 继续
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
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
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
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机制
动力 影响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温馨提示]
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标志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缓慢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温馨提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合理的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3.生态城市化
(1)目的
(2)目标

[教材P31思考]
(1)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表现 理由 说明
城市数目增多 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原有的3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3个大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变化 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教材P34活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 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教材P35活动]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教材P37活动]
1.1995~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20%,年增长率为2%,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2 4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教材P38活动]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郊区与城市间流动的空气。缺点是无法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成网状分布,进一步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变得通畅,有利于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使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利用率降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过于理想化。
改进意见:一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才能达到自身调节的需要。在布局园林绿地系统时,应强调生态平衡的主导作用,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并注意与城市功能分区协调,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以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1.D 2.C 第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问题突出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导致城市化水平下降,故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明显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C项正确。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3~4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解析:3.C 4.D 第3题,给出的四个国家中,英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因此排除A、B选项。沙特阿拉伯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石油资源丰富,人口大多从事与石油有关的行业,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第4题,乙国为沙特阿拉伯,属热带沙漠气候,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由于它是发展中的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不禁生育,因此人口出生率较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3.D 4.B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然后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据此,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演练冲关]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 D.N、M、P
解析:1.C 2.A 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知,城市化的速度是由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N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3.B 4.A 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4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PAGE



12



功能区 分布 特征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___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为______住宅区和____住宅区
商业区 多位于______、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__状或__状分布
工业区 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____而成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经济
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影响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社会
因素 收入的不同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
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地区 便捷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好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好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差 较低
图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图示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地租 最高 中等 最低
图示




对应地
租直线 很陡 较平缓 最平缓
区位选
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是相同的,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分布 特征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
[温馨提示] 
(1)城市三大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商业用地比重最小。
(2)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影响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社会因素 收入的不同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发展变化
(1)城市发展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2)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区的工厂企业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教材P18~19思考]
左下为住宅区。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右上为商业区。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右下为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左上为文化和高科技区。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教材P21活动]
1.(1)商业区集中分布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岸。外围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3)香港功能区分布大致呈同心圆模式,市中心往外依次为商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住宅区、工业区。
2.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进行分析回答。
[教材P23思考]
1.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2.三种活动的付租能力是不同的,在市中心附近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工业付租能力最低,住宅付租能力介于二者之间。随着距市中心越远商业支付的地租水平下降最快,其次是住宅,工业最慢。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
[教材P24活动]
方案二较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与工业区之间可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南京路是上海最知名的商业街区,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美誉,其中南京西路是今天的上海最顶级也是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以奢侈品高端个性消费为主,商铺租金最高。
(1)南京西路为什么能成为上海最顶级的商业街区?
提示:拥有高端的消费人群并且交通便捷。
(2)为什么商业区往往是城市的核心?
提示: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二、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某城市东西相距25 km,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2.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解析:1.B 2.C 第1题,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第2题,甲区人口密度小和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工业布局;乙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用地为主;丙区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为主;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
3.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种功能区,下列与其相对应的是(  )

A.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B.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
解析:选A 甲只位于大城市的中心区,是中心商务区;乙位于市中心及道路交会处,为商业区;丙的面积较大,是住宅区;丁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外缘,是工业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最初别墅在建筑形式上是一座单体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和私家花园。它是奢华品的代名词。2017年北京别墅市场成交均价高达44 436元/m2,环比2016年增长6 648元/m2。
为什么一些别墅的价格如此之高?
提示: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价在房价中占的比重较高;配套设施完善。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下图所示:

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地区 便捷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好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好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差 较低
2.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
距离市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图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地租 最高 中等 最低
对应地租直线 很陡 较平缓 最平缓
区位选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方法
(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考虑消费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区尤其是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位置;工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
(3)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中心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线分明
解析:选B 市中心一般是中心商务区,人流昼夜差别大;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因此沿交通干线分布。
右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完成2~3题。
2.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环境极差 B.地价太高 C.交通不便  D.设施不全
3.③区域可能属于(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解析:2.B 3.B 第2题,①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第3题,③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最大,为住宅区。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经典母图]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上图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是正相关,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常见变式图]
1.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地租数值由里向外减小,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判读的时候要注意三读: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2.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此图形象地说明了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在通达度高的地方城市地租高,像市中心、城市环路的边缘,交叉路口等地,这些地方一般布局商业区。
[演练冲关]
经济因素是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下图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读图完成1~2题。

1.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2.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地租等值线沿交通线向外凸出,说明交通对地租有重要影响。第2题,该城有两个中心区域,大型超市应位于商业中心,故在③处最好。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按照距市中心付地租高低划分,a、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是(  )
A.工业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
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则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地区,乳、肉、蛋食品丰富
C.位于盛行风上风向,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解析:3.B 4.C 第3题,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按付租能力大小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所以,abc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第4题,结合b1、b2功能区相同的特征,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而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且地租较周边地区高,故判断为两地都为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