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学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学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6 15:43:36

文档简介

自然
条件 气候 ____气候为主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土壤 深厚肥沃
水源 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社会经
济条件 劳动力 人口稠密,______丰富
市场 居民喜食,人口众多,消费量大
历史经验 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________;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
济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________;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人均耕地 人少地广 人多地少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生产规模 大 小
机械化程度 高 低
科技水平 高 低
商品率 高 低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达国家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特点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集约化经营
单位面积
产量高,
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产高,但由于人口多,生产规模小,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发展规模经营
机械化
和科技
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
程量大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工程
区位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评价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 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水源 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区位
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
农业的区位条件 评价
交通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铁路、公路交织——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人口 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工业 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技 科技水平高,推广快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
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项目 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单产/(kg·hm-2) 7 500 6 750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农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土壤 深厚肥沃
水源 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居民喜食,人口众多,消费量大
历史经验 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特点
[温馨提示]
(1)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可简记为“一大”“一小”(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一高”“三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2)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已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商品率高。
二、商品谷物农业
1.概念: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3.主要分布区
(1)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以家庭经营为主。
(2)我国东北、西北:一般为国营农场。
4.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5.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温馨提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可借鉴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2)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广大农业区借鉴。
(3)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教材P48思考]
1.这里的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适宜水稻的生长;这里的地形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水稻栽培,便于水田管理。
2.为世界人口稠密区,水稻种植为劳动密集型农业,稠密的人口为季风水田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3.亚洲的水稻种植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因而,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国家政策鼓励种植水稻。此外,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经验丰富,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教材P48活动]
1.季风水田生产对水、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田生产增加了水分蒸发和下渗,灌溉需求导致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长期的水田作业改变了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状,形成肥沃的水稻土。水田生产要求田地平缓、坡度小,需要改造地形,如修筑梯田等。
2.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传统生活习惯等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形成等基础知识,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形成,概括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三个特点:一是水稻品种最齐全,如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二是机械化水平低,但已有一定发展;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新,推广杂交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教材P49思考]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技术先进、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条件都会使得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高,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地广人稀会使得人均耕地多,利于实现机械化,人均粮食产量大,消费比例相对较小,使得商品率极高。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等,可以使商品谷物农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教材P50活动]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
平高。
2.商品谷物农业与季风水田农业的差异,可用下表对比表示:
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人均耕地 人少地广 人多地少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生产规模 大 小
机械化程度 高 低
科技水平 高 低
商品率 高 低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达国家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各农业所产农产品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方式和粮食商品率的高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歌曲《我的祖国》

歌词中的大河两岸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提示:季风水田农业。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亚洲水稻生产的区位条件及区位优势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与该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二、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受人多地少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一大一小一高三低”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特点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集约化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产高,但由于人口多,生产规模小,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发展规模经营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工程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各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水稻种植业也称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故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下图为美国水稻种植区图和世界水稻生产投入三角坐标图,其中,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投入。读图回答1~3题。

1.美国水稻种植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明显差异是(  )
A.产量不同       B.种植制度不同
C.播种技术不同 D.产品品种不同
2.图中的甲、乙、丙、丁四点最能代表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C 3.B 水稻种植除了亚洲外,其他地区也有种植,但与亚洲的种植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水稻种植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采用的是旱地直播技术、大农场经营方式与亚洲等其他地区存在差别。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由于地处人口稠密地区,所以在生产上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地处世界人口稠密和夏季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区,且种植历史悠久。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家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1)东北地区的粮食种植区属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提示:商品谷物农业。
(2)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以美国为例)
商品谷物农业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典型分布地区是美国的中部平原地区,我们以此为例从影响其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入手,来评价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评价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 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水源 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评价
交通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铁路、公路交织——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人口 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工业 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技 科技水平高,推广快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比较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生产特点的关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图示字母中,不属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
A.B处          B.C处
C.D处 D.F处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内(  )
A.气候干旱 B.水源充足
C.市场广阔 D.人口稠密
解析:1.A 2.B 第1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C、D、F都是。第2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产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但其市场主要面对国际
市场。
3.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 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单产/(kg·hm-2) 7 500 6 75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带的单产为美国高于我国,原因:从自然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美国和我国东北两大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异同及成因的比较和分析,可以从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机械化水平、社会协作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考虑。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 美国中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则是有大面积的水稻分布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
(3)工业发达,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4)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无霜期较长,降水略多 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PAGE



8



特点 是一种面向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美国、_________、阿根廷、南非等国
自然条件 有大面积的____、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特点 生产______、专业化程度高
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而且_________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③距____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发展措施 __________,种植饲料,开辟水源,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______、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及产品 生产对象主要是____,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分布 北美洲______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制约因素 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所以大多紧邻________分布
地形 以____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气候 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市场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______的习惯
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较高,缓解了______短缺的问题
牛的“天堂” 牛的“地狱”
区位因素 具体内容
气候 气候温和,适于草类和牲畜的生长与发育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交通 距海港近,铁路的贯通和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便于牛肉出口,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阿根廷的措施 对我国放牧业的借鉴意义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开辟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种植饲料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
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游牧业
不同点 投入多少 密集农业 粗放农业
产品用途 商品农业 自给农业
经营规模 大 小
技术水平 高 低
主要分
布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北非、东非、中亚、中东的国家和地区
相同点 都属于畜牧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代号 名称 畜种 代号 名称 畜种
① 内蒙古牧区 马、牛、羊 ③ 青海牧区 牦牛
② 新疆牧区 骆驼、羊 ④ 西藏牧区 牦牛、羊
分布角度 分布特点 原因
市场 紧邻市场 乳畜产品不耐贮藏,并且运输不便
城市 奶牛场多分布于市郊,乳畜业农场(加工乳制品)离城市较远 城市是乳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
分布角度 分布特点 原因
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凉、潮湿、多雨雾,光照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且有利于优质牧草和精饲料作物种植
地形 多分布于平原等低缓地形 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
区域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美国乳畜带)、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气候、地形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丰富;人口较稠密,城市众多,居民喜食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家的地广人稀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大城市周围
气候类型 干旱、半干旱气候 气候多样,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牧场类型 以天然草场为主 以人工草场为主
分布 地广人稀的地区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产品 肉、皮、毛为主 牛奶及其制品为主
机械化程度 较高 高
区位因素 以天然牧草为主,交通运输便利 优质的多汁牧草、饲料作物种植、广阔的市场
生产特点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效益好
市场 以外地市场为主 以本地市场为主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况
特点 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自然条件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发展措施 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开辟水源,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温馨提示]
大牧场放牧业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分布不是一般规律,而且并不代表大牧场放牧业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潘帕斯草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二、乳畜业
1.概况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及产品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制约因素 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所以大多紧邻消费市场分布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地形 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气候 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市场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较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乳畜业
一种牲畜:奶牛。
二大区位因素: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
三大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集约化程度高。

[教材P52活动(上)]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科技应用方面: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教材P52~54活动]
1.(1)西欧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2)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东临大西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7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这里的草类生长茂盛,质量好,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一年四季都可放牧,不需建防寒防冻的圈棚。阿根廷每年牛的存栏数为5 550万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潘帕斯草原是牛的“天堂”。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 000万头牛,除供国内食用外,还大量冷藏出口,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这里似乎又是牛的“地狱”。
(1)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提示:大牧场放牧业。
(2)阿根廷的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发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提示:一是有大面积优良的天然草场;二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三是距海港近,铁路贯通,交通便利,有利于出口国外。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大牧场放牧业的成因和特点

二、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具体内容
气候 气候温和,适于草类和牲畜的生长与发育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交通 距海港近,铁路的贯通和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便于牛肉出口,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借鉴意义
阿根廷的措施 对我国放牧业的借鉴意义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开辟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种植饲料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大牧场放牧业和游牧业的异同
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游牧业
不同点 投入多少 密集农业 粗放农业
产品用途 商品农业 自给农业
经营规模 大 小
技术水平 高 低
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北非、东非、中亚、中东的国家和地区
相同点 都属于畜牧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大牧场放牧业生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  )
A.大面积适宜放牧的草场  B.交通运输便捷
C.气候温和湿润 D.市场广阔
解析:选A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首先需要具备面积广大的草场,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分布表,回答2~3题。
代号 名称 畜种 代号 名称 畜种
① 内蒙古牧区 马、牛、羊 ③ 青海牧区 牦牛
② 新疆牧区 骆驼、羊 ④ 西藏牧区 牦牛、羊
2.表中四个牧区,最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③④牧区与阿根廷相比,发展畜牧业的不利条件有(  )
①气候高寒,不利于牧草生长 ②交通不便 ③人口密度大,土地租金高 ④科技投入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2.A 3.C 第2题,内蒙古牧场面积广阔,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第3题,③④两牧区海拔较高,气候高寒,不利于牧草生长,加上交通不便,科技投入少,不利于发展畜牧业。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1)近年来,我国乳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快速增长。
(2)我国的乳畜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围。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乳畜业分布规律的分析
分布角度 分布特点 原因
市场 紧邻市场 乳畜产品不耐贮藏,并且运输不便
城市 奶牛场多分布于市郊,乳畜业农场(加工乳制品)离城市较远 城市是乳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
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凉、潮湿、多雨雾,光照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且有利于优质牧草和精饲料作物种植
地形 多分布于平原等低缓地形 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
区域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美国乳畜带)、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气候、地形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丰富;人口较稠密,城市众多,居民喜食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二、对比法分析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
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家的地广人稀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大城市周围
气候类型 干旱、半干旱气候 气候多样,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牧场类型 以天然草场为主 以人工草场为主
分布 地广人稀的地区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产品 肉、皮、毛为主 牛奶及其制品为主
机械化程度 较高 高
区位因素 以天然牧草为主,交通运输便利 优质的多汁牧草、饲料作物种植、广阔的市场
生产特点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效益好
市场 以外地市场为主 以本地市场为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图,回答1~3题。

1.该气候类型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乳畜业
2.该气候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该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劳动力丰富
③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④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内蒙古草原 B.珠江三角洲
C.大城市周围 D.东北平原
解析:1.D 2.A 3.C 由图示可知该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气温适宜,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西欧城市众多,乳畜产品的市场广阔,成为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牛的“天堂” 牛的“地狱”



PAGE



6



自然 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 小麦—牧羊区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实行“牧者有其地”政策,靠近主要公路、运输便利
经济 开发金矿,耕作业已实现商业化
科技 机械化水平高
区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区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水源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区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生活习惯、历
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结构的转变
判定角度 典例分析 主导因素
某区域存在的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区位因素 西北地区虽整体干旱,但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地下水 水源
海南地处热带,可种植多季稻 热量
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高,品质好 气候
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大豆产量高、质量好 土壤
判定
角度 典例分析 主导因素
某种农业类型或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成因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改造后形成“基塘农业” 地形
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
南稻北麦、南甘北甜的农业布局 气候
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郊区以肉、蛋、奶生产为主 市场
南方瓜果蔬菜可大量长途运往北方地区 保鲜技术
农作物 自然条件
水稻 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农作物 自然条件
天然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 暖温带地区
花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和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园艺业>饲养业>粮棉生产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较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社会经
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城市的发展,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
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农业地域 内容
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 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③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不利条件 水源和灌溉问题
解决措施 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社会经
济因素 人口
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

3.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比较快。
[温馨提示]
(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温馨提示]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分结构,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水稻种植业等。

[教材P43活动]
1.水稻好暖喜湿,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区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水稻将无法生长。
2.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丘陵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丘陵地区的耕作活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缓坡适宜发展人工草地或果园。地势较为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较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易出现洪涝灾害,可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殖业。以上各种农业类型共同形成了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变迁主要说明了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的收益是逐渐增加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价格、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教材P44活动]
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在早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2.首先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作物品种、经营方式、农产品的主要用途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分析市场和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教材P46活动]
1.略。
2.归类如下:
自然 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 小麦—牧羊区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实行“牧者有其地”政策,靠近主要公路、运输便利
经济 开发金矿,耕作业已实现商业化
科技 机械化水平高
3.农业地域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等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政策支持是混合农业形成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使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措施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在北方种植?
提示:农作物生长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水源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结构的转变
二、农业区位选择
1.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在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时,常涉及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的判断,下面结合实例对其分析如下:
(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那么,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了,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只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是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而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使该地能够进行粮棉生产,当地水源就成了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定
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具体到某特定区域,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其中有一个因素起关键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判定角度 典例分析 主导因素
某区域存在的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区位因素 西北地区虽整体干旱,但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地下水 水源
海南地处热带,可种植多季稻 热量
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高,品质好 气候
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大豆产量高、质量好 土壤
某种农业类型或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成因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改造后形成“基塘农业” 地形
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
南稻北麦、南甘北甜的农业布局 气候
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郊区以肉、蛋、奶生产为主 市场
南方瓜果蔬菜可大量长途运往北方地区 保鲜技术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农作物 自然条件
水稻 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天然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 暖温带地区
花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的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和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园艺业>饲养业>粮棉生产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较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3)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城市的发展,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解析:1.C 2.B 3.A 第1题,该地区有香蕉、水稻等作物,最有可能位于雷州半岛。第2题,该区域修筑河堤,开挖鱼塘,发展立体农业,对地形与水分条件进行了改造。第3题,随海拔的变化,热量、水分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

(1)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提示:基塘农业是我国的一种典型混合农业类型。
(2)基塘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提示: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 内容
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区位因素
1.生产特点
分布 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 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不利条件 水源和灌溉问题
解决措施 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2.区位条件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3.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8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1~2题。
1.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河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1.D 2.A 第1题,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农业,作物除了供牲畜、家庭消耗外,还要面向市场,排除①②;又由于小麦种植与绵羊饲养有生产上的联系,大部分农作物作为饲料饲养绵羊,故④正确,即D项正确。第2题,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大量引用河水,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碱化。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4.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5.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解析:3.A 4.D 5.B 第3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不会影响早熟。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可以提前收获,因此A项正确。第4题,增加棉花品种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第5题,阿拉善高原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广人稀,机械化作业可缓解劳动力缺乏问题。








PAGE



10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
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
械化水平较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
牲畜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
械化水平较高 混合农业
牛奶及
其制品 面向市场 集约化程度高 乳畜业
单一热带
经济作物 面向国
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
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小专题 大智慧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候判断
(1)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工程量大。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丰富,热量、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
(3)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干旱区可以通过解决灌溉问题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温带水果、棉花等的生产,因而多为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半干旱区可利用天然牧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根据分布判断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域性明显,首先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其分布范围,确定该区域的具体农业地域类型。下图是美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判断A、B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直接根据其分布即可判断:A为大牧场放牧业,B为商品谷物农业。

3.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判断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再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如下面农场中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且其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该农场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4.根据存在问题判断
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环境、生产特点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生产中的问题也不相同,反映出地域差异和自身生产特点,因此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判断所属农业地域类型。例如,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问题就是“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水旱灾害频繁”。
5.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判断
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把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混合农业
牛奶及其制品 面向市场 集约化程度高 乳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下面为某岛屿示意图(图1)和某农业生产流程图(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读图,完成1~2题。


图2
1.图2表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位于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该岛四个农业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地处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
B.乙区域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适宜发展乳肉畜牧业
C.丙区域山坡陡峭,高山草甸发育,适于发展绵羊饲养业
D.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
解析:1.D 2.D 第1题,图2所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物主要提供饲料,根据图例可判断为小麦养羊业,因此为丁地。第2题,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乙区域发展乳肉畜牧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温凉,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陡峭不适合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晴天较多,热量相对充足,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
A.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4.图中M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量大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C.交通便捷
D.气候温和湿润,草原面积广大
5.图中②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内蒙古和新疆
C.成都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区域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欧洲西部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乳畜业、混合农业,东欧平原主要是商品谷物农业,中亚地区为大牧场放牧业和游牧业,结合图例可判定①为乳畜业,②为混合农业,③为商品谷物农业,④为大牧场放牧业。第4题,M处为乳畜业,乳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和饲料,A项正确。第5题,我国的混合农业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