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9 15:03:41

文档简介

章末总结
教材P2 读图思考
1.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较快的人口增长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发展又有较充足的粮食供应,使人口进一步增加。
3.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大也是人口增长加快的原因。
教材P3 活动
1.某年人口的增长数=年初的人口数×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故该地第一年增加了200
000×2%=4
000(人);第一年末的总人口数为:200
000+200
000×2%=200
000×(1+2%)=204
000(人);依此类推,十年后的总人口为:200
000×(1+2%)10≈243
799人。若10年后,该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7%,一年应增加243
799×1.7%≈4
145(人)。
2.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同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该地10年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每年净增加的人口反而增多了。由此可知,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比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仍较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仍不能放松。
教材P5 读图思考(上)
不能。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应根据人口与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口政策。如日本采取鼓励生育政策,印度则控制人口增长。
教材P5 读图思考(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增长缓慢
传统型



增长迅速
现代型



增长缓慢
教材P7 活动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不相同。因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主要矛盾及主要方向。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教材P9 活动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2.观点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国的自然增长率已降至0以下,这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增减的影响已经很小,其人口数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人口迁移。
观点二:有些欧美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这些国家来说,人口的自由迁移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
观点三:人口迁移的发生,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人口迁移还可以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材P11 活动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①美国属于较晚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国;③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顺利地迁移扫除了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进程。
2.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阳光地带”的吸引。
3.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这里开发较晚,注重环境的保护,环境条件好。同时也与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有关。而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则主要是由于这里气候条件优越,适于居住。
教材P12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但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成为制约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会。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教材P14 活动
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也应该看到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净增人口近1
000万,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报告中认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是就我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而言的,目前的人口数量已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不堪重负了。16亿左右是极限人口容量,并不是人口的合理容量。无论从人口增长的趋势看,还是从环境人口容量看,我国仍须采取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教材P15~16 问题研究
资料1 资料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具体事例根据所在地举例说明。
2.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促使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3)1984年我国推出的允许农民工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契机。
(4)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村中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地要求进城寻找就业机会。
资料2 资料分析
1.除了增加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农民外出打工还有以下方面的好处:(1)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人口迁出适当地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有积极作用;(3)农民工外出打工对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以及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来农民工从事的城市建设、环卫、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资料3 资料分析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如:
取消户口制度:一方面国家已放松了对户籍的管理,另一方面户口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限制人口无序的自发流动等。
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应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
2.解决热点问题:比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等。调查方法
人口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但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暂停留的境外人员。
调查步骤
1.设计人口普查调查表(见附录)。
2.选定调查区域并进行人口普查调查(可选择学校附近的社区)。
3.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做分析研究。
附录
××省××市××社区人口基础信息调查表
详细地址:   门牌号:    户主姓名:
是否租赁:是 否
房主姓名:    联系方式:
基础信息
项目名称
成员信息1
成员信息2
成员信息3
成员信息4
成员信息5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户口性质
政治面貌
文化程度
身体状况
婚姻状况
扩充信息(可不填)
是否参加邪教
是否刑释解教
残疾程度
是否有残疾补贴
交流讨论
1.根据调查资料,计算本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判断目前本地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 根据人口普查调查表计算即可,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
2.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判断本地是否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若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应如何应对?
答案 根据人口普查调查表,计算老年人口比重,即可判断是否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有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等。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3.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作用及意义: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判断
1.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
)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
×
)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当前社会的人口问题
(1)主要表现: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
(2)影响:引发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探究点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3亿。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哪一个为首要因素?
答案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2.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可能会不断减少。说明了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重要影响。
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较高,为什么?
答案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环境的承载力较高。
4.根据材料二,推测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关系。
答案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018·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期中)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1~2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台湾岛、海南岛
22
400
5
600
486
西北地区
85
600
8
500
32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2.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地区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说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B正确。第2题,青海、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是其环境承载力低的主要原因,①②④正确。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环境承载力高,与题目信息不符,③错误。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
A.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B.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适宜的人口数量是a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数量是b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项。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选B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
预测2050年将达到的人口数量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亿或
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约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约8亿~9亿。第4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歉、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5.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4)目前,对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三种学说,即________说、________说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学说。
答案 (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悲观 乐观 介于悲观说与乐观说之间
解析 资源状况是影响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通过改变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悲观说、乐观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学说。
人口问题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我国人口有序合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人
B.10
000人
C.4
500~6
000人
D.4
500人
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目前人口总量为13.4亿(不包括港、澳、台),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cC.bD.a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要素决定的。第2题,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供养我国人口的极限值,显然我国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现在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大于这个数值。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下图所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3~4题。
3.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题干知,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4题,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5.下图为“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6.(2017·北京市朝阳区会考模拟)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数量。“宜居人口”最接近(  )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最高人口
D.最低人口
答案 B
解析 读材料可知,“宜居人口”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B对。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据此回答7~8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8.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下图为“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图”(单位:万人)。读图回答9~10题。
9.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10.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而河流分布较少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10题,与之相对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
图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答案 11.D 12.C 13.B
解析 第1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1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第1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14.读图,回答下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绿洲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源。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自然环境恶劣,绿洲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山麓地带,因水资源短缺,本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
15.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立方米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001
3
km2/人(0.13公顷/人)
0.001
2
km2/人(0.12公顷/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合理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解析 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由材料中数据可知,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多,是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环境人口容量
1~4,7~15
合理人口容量
1,2,5~8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3.掌握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
(3)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思考 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人口数量最多。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 不对,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相对最多(如图中A点);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相对最少(如图中B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如上图):a出生率;b死亡率;斜线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表现
差异
具体表现
时间
20世纪50年代
到70年代中期
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目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空间
世界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
答案 年净增人口=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虽然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故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
探究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8年元旦,全世界人口总数达74亿4
444万3
881人。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图1,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答案 第一阶段:农业革命之前;第二阶段:农业革命期间;第三阶段:工业革命之后。
2.每个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答案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低。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之后:人口数量更多,人口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死亡率下降较快,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大也是人口增长加快的原因。
3.读图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暂不考虑人口机械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4.发达国家的这种人口增长状况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答案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数量
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
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甚至呈现负增长
面临人口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儿童人口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问题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知识拓展] 人口老龄化:按照联合国标准,如果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1980年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正式实施。图甲是“1978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乙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甲可知,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呈波动趋势,时升时降;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增长,而后下降,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由图可知,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总体减少,仍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探究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
材料一 下表为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数据。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2
0.9
1.3
A国
0.9
1.1
B国
1.5
0.6
0.9
C国
3.7
0.6
3.1
材料二 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图。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
答案 -0.2
2.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将A、B、C三个国家填入上图相应括号中。
答案 
3.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韩国,根据数据所示,B国是________。
答案 韩国
4.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首先是________率下降,其次是________率下降,最后导致________率下降。
答案 死亡 出生 自然增长
5.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回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年人口比重大,导致死亡率较高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
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备注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高—低”型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低—高”型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
英国等发达国家
又称“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不管试题提供的是哪种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约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约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约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2018·天津市四合庄中学月考)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④到⑤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4.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人口的死亡率决定的,因此不能判断①时期的人口出生率,A错误。据图可知,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且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至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B错误。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③到⑤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减少,D正确,C错误。第4题,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7%,增长率高,应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符合,故答案选A。
(2018·天津市部分区期末)读“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增长率趋势图”,完成1~2题。
1.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约在(  )
A.1963年
B.1984年
C.2017年
D.2020年
2.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人口死亡率降低
C.人口出生率升高
D.工资水平增长缓慢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2017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大于0,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加,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等于0,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第2题,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A对。人口死亡率降低、工资水平增长缓慢不影响劳动人口数量增速,B、D错。人口出生率升高会使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加快,C错。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Ⅰ阶段
B.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Ⅱ阶段
C.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Ⅲ阶段
D.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Ⅱ阶段向Ⅲ阶段的过渡阶段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Ⅰ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Ⅱ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Ⅲ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阶段,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因此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印度处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阶段。
5.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2
0.9
1.3
发达国家
1.1
1.0
0.1
发展中国家
2.5
0.9
1.6
非洲
3.8
1.4
2.4
北美洲
1.4
0.9
0.5
拉丁美洲
2.4
0.6
1.8
亚洲
2.2
0.8
1.4
欧洲
1.0
1.1
-0.1
大洋洲
1.8
0.7
1.1
(1)表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_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亚洲相比,表中欧洲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表可见,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的相应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来的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2)欧 欧洲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低
(3)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高 (4)增长快 加重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社会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等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率极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图表特征: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而可以分析该地区未来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名为我国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由图例知左半部分表示1982年,右半部分表示2009年;横轴为比重数值,左右两侧同值等距,纵轴为各年龄段。
A项,2009年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于1982年,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B项,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大于1982年,养老负担加重。
C项,与1982年相比,2009年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口比重增大,为少年儿童服务的人口比重变小。
D项,25~59岁劳动力比重上升,且总人口增多,所以数量应上升。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B
下图为“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小,示意图呈金字塔形。对比四幅图,④图符合题意。第(2)题,读取各图中30~39岁的人口数值,注意数量单位,即可得出从少到多的顺序。
读图,回答1~3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20年代后
2.下列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3.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
A.基本持平
B.差距继续扩大
C.差距有所减小
D.变化不大
答案 1.C 2.B 3.B
解析 第1题,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第3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因此,今后两者间人口数量差距将继续扩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完成4~5题。
4.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
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
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5.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  )
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2015年开始我国人口15~64岁年龄段出现负增长,说明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不断减少。第5题,十年内,少儿人口增多,劳动年龄人口抚养压力加大,B错。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但人口老龄化不会得到解决,仍应推进养老产业发展,A对、C错。新生儿尚未成长为劳动力,“用工荒”问题不会得到缓解,D错。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表”,回答6~7题。
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8
3.6
0.2

3.8
2.4
1.4

2.9
1.7
1.2

1.3
1.0
0.3
6.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对该国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错误的是(  )
A.①—原始型
B.②—现代型
C.③—传统型
D.④—现代型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①为原始型(高—高—低),②③为传统型(高—低—高),④为现代型(低—低—低)。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②为传统型。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8~9题。
8.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新加坡
答案 8.D 
9.C
解析 第8题,图示④之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故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则人口数量达到顶峰,而④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开始减少。第9题,图示该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小于0,判断为发达国家。
下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百年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读图回答10~12题。
10.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可知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
A.1970年左右
B.1990年左右
C.2010年左右
D.2030年左右
11.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  )
A.20年前后
B.40年前后
C.60年前后
D.80年前后
12.“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劳动力供给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 10.C 11.B 12.D
解析 第10题,“人口机会窗口”即人口负担系数低,由图示可知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的人口负担系数≤50%的“人口机会窗口”期约从1990年到2030年,故选B项。第12题,“人口机会窗口”期人口负担系数≤50%,故人口负担较小,则劳动力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018·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下图为“我国某省1949年以后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阶段。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B.Ⅰ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C.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受政策影响
D.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14.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省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Ⅰ→Ⅲ→Ⅱ
B.Ⅰ→Ⅱ→Ⅲ
C.Ⅱ→Ⅰ→Ⅲ
D.Ⅲ→Ⅰ→Ⅱ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从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A错。Ⅱ阶段为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Ⅱ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且高,人口数量增加,所以Ⅱ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Ⅰ阶段,B错。②点出生率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是受计划生育的影响,③点出生率增加是放开“全面二孩”的结果,都是政策影响,C正确。Ⅲ阶段由于受生育观念转变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人们生育愿望低,新生人口比例低,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D错。第14题,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选择B。
15.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国家。
(2)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型,B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型。
(3)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社会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类国家面对其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达 发展中
(2)现代 传统
(3)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费用高;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
(4)实行计划生育
16.下图为“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
(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
答案 (1)城市劳动人口在2033年前整体上呈正增长趋势,之后呈负增长趋势;农村劳动人口自2002年以后,一直呈负增长趋势。
(2)前期: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故农村劳动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城市接纳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故城市劳动人口呈正增长趋势。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负值,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
(3)人口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等。
解析 (1)分别从农村劳动人口变化特征、城市劳动人口变化特征两方面分析。(2)劳动人口数量变化与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有关。(3)可从社会负担加重等方面分析人口持续减少的弊端。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人口自然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1.基本概念
1,2,3
2.时间差异
1,2,3,10,11,12
3.空间差异
1,2,3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判读
6,7,8,9
2.模式转变
13,14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4,5,15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6微专题一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由于各统计图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哪种类型的人口统计图,都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方法可总结如下:
类型
特点
例图
判读方法
柱状图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条形柱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条形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数值的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曲线图(折线图)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能直观地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三角形统计图
由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①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左图中的箭头a、b、c;②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③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四边形统计图
该统计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
图中有4个坐标轴,左边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下面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右边的纵坐标和上面的横坐标表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判读:从已知点作出生率或死亡率的垂线,与出生率或死亡率坐标的交点即为所求。
自然增长率的判读:从已知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与上坐标或右坐标的交点数值即为所求
扇形图
反映某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饼状图
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
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完成1~2题。
1.对图甲中A、B、C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
B.B国人口死亡率高于C国主要是因为其医疗水平比C国低
C.与B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
D.与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状况最相似的是C国
2.对图乙中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国属老年型年龄结构
B.B国属年轻型年龄结构
C.B国15~64岁人口比重小于A国
D.B国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短缺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经计算约为3%;B国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应为发达国家,B国死亡率高于C国可能是B国老年人口比重大所致。第2题,由图乙可知A国0~14岁人口所占比重高,应为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B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应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短缺。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图完成3~5题。
3.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4.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5.“全面二孩”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B 4.B 5.C
解析 第3题,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第4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市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第5题,人口新政会增加新生儿数量,缓解未来劳动人口比重下降趋势,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但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6~7题。
6.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7.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题,读图中世界人口变化曲线可知,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正值,说明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人口死亡率,A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从约26‰降到约10‰,下降幅度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由19‰上升到22‰,D项正确。第7题,根据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规律,①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该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非地区。③④中,④的自然增长率更低,应该是欧洲,③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④略高,应该是北美洲。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以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自然增减;
(2)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类型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阶段和特点:
阶段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方向
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
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大洋洲
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意义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阶段和特点:
a.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b.新中国成立以来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探究点 人口迁移
2017年3月2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思考以下问题。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人口向西部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
3.为什么很多华侨总想“落叶归根”?
答案 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反映了思乡的民族情感。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答案 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促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县城的建设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发展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高学历人员到美国工作并定居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近年来,每年的6~9月,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白山休闲度假。据此完成1~3题。
1.白山市每年6~9月出现的人口流入高峰,其原因类似于(  )
A.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
B.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五大湖区老年人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
2.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人口流动新现象,白山市亟需(  )
A.发展森林工业
B.完善食宿、医疗服务
C.整治水土流失
D.加快高档别墅区开发
3.白山市人口流动新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人口素质
B.增加就业压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减轻环境压力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夏季凉爽,每年6~9月的人口流入属于受气候原因影响,与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迁移的原因相似,D正确。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属于生态移民,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属于经济原因,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属于文化原因。第2题,到白山市休闲度假的人数增加,且老年人居多,故白山市亟需完善食宿、医疗等服务,提高接待能力。第3题,夏季大量人口到白山市休闲度假,有利于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选C。
(2018·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空间流动成本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
A.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大,流动成本较高
B.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调配,将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
C.土地资源开发受地形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将吸引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
D.气候资源分布有一定规律,人口会长期集中分布在温暖的中低纬地区
2.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资源
C.经济收入
D.婚姻家庭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温暖的中低纬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人口较密集,故D正确。据图可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小,流动成本较低,A错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调水不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B错误。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C错误。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经济因素是其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
下表为“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0
11.63
4.01
1.78
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5~29岁、30~44岁年龄段迁入人数最多,说明以青壮年人口迁入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第4题,迁入人口中0~14岁、60岁及以上人数占一定比例,说明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5.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A.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B.新资源的开发和新工业区的建立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环境难民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有新资源、新工业,环境较好。 (2)国内人口迁移 (3)ABC (4)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解析 美国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西部和南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从而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
注: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动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是国际劳动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向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据图可知,国际劳动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东欧。第2题,从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量最多的是亚洲。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3~4题。
3.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从题干可知,该地并非高校集中的区域,因而外国留学生较少。第4题,该地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迁入。
读“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密度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
D.经济因素
6.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B.增加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减小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D.加大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第6题,人口迁移增加了迁入地的环境压力,降低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增加了迁入地人口数量,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小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2003~2015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完成7~8题。
7.该城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7年
C.2011年
D.2015年
8.导致该市2008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交通改善
B.经济水平下降
C.产业转移
D.城市用地减少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左纵轴是人口机械增长率,右纵轴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曲线判断,该市人口总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最大值年份是2015年。第8题,2008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最可能是该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需要的劳动力人口减少。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完成9~10题。
9.影响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0.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③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④优化当地人口结构 ⑤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⑥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A.②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宜老年人生活。第10题,人口迁入对房地产、旅游有促进作用,老年人迁入对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另外,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1~12题。
11.以下关于A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1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
①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图中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尤其是婚育年龄女性偏多,可能产生婚育方面的问题;本地人口数量未知,无法判断外来人口是否大于本地人口;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第12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人口迁入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迁入城市,主要还是从事城市原有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大;人口迁入城市,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密度也会变大,会给城市带来压力。
(2018·北京市朝阳区模拟)近年来,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7
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
A.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房地产价格较低
C.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14.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政府部门应当重点(  )
A.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C.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D.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生活成本高是导致“北上广”人口外迁的推力因素,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经济发达程度稍低,在生活服务设施、交通拥堵、人均消费水平方面均不如“北上广”,房地产价格较低,选B。第14题,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承接技术导向型产业的转入,提高行政效率,对自主创业人员和中小型企业加大政策优惠。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应是用人单位或务工人员的自主行为,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选C。
15.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
(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据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我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清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哪些因素?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C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
解析 (1)材料一反映的上学需求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我们村挺富的”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属于政治因素的影响。(2)目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为由乡村流向城市。
(3)注意“21世纪”的时间信息,进入21世纪,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民工为普通体力劳动者,其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1,2,7,8,15,16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4,5,6,7,8,9,10,13,14,16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6,9,1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