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pdf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pdf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21 16: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生命与空气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 15 题;共 30 分)
1.下图是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某物质 R与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 R的化学式应为( )
A. FeS B. Fe2S3 C. FeO D. FeS2
3.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Na2CO3) D.氢氧化钙[Ca(OH)2]
4.在试管甲中放入 15g氯酸钾,试管乙中放入 15g氯酸钾和一定量MnO2 , 分别加热并充分反应。
下图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合理的是( )
A. B. C. D.
5.下列制备氧气的反应中,用等质量的反应物能获得氧气最多的是()
A. 2H2O2 2H2O+O2↑ B. 2KClO3 2KCl+3O2↑
C. 2H2O 2H2↑+O2↑ D. 2KMnO4 △ K2MnO4+MnO2+O2↑
6.在街头巷尾会看到一些自称有“特异功能”的人在表演的场景:表演者在一个普通脸盆里放一张纸
片,然后双掌盖在脸盆上方做发功状,过一会儿,盆里的纸片燃烧起来,引得围观者一阵喝彩,以
此骗取大家的信任,从而诱导他人购买他的“灵丹妙药”。其实,这种骗术只要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就
能戳穿。下列对纸片着火原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特异功能”能使纸片着火 B. 趁人不注意点燃了纸片
C.脸盆里有电子点火装置 D.纸片上粘有着火点很低的某种物质
7.图中曲线是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曲线所给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当光照强度大于 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D.当光照强度小于 P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2
第 7题图 第 8题图
8.在科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
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9.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
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 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 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10.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 4
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 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
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11.在反应 2A+3B===2C+4D中,若 A、B、C、D的质量比为 8∶12∶11∶9,则 A、B、C、D的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 8∶12∶11∶9 B. 16∶36∶22∶36 C. 16∶16∶22∶9 D. 2∶3∶2∶4
第 10题图 第 12题图 第 13题图
12.可以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
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长颈漏斗下端口有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注射器内有液体 D.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13.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14.1.69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4.4克二氧化碳和 3.6克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
①一定含 C、H;②一定不含 O;③可能含 O;④一定含 O;⑤分子中 C、H的原子个数比为 1∶2;
⑥分子中 C、H的原子个数比为 1∶4。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3
15.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二、填空题(共 6 题;共 21 分)
16.甲图是某人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
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 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________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
(2)甲图曲线 BC段表示某呼吸过程使肺内气压变化,这是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都是
________,肋间肌处于________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那一瞬间甲图坐标中的 B点,此时肺内气压________大气
压的值.
(4)经呼吸运动吸入的氧最终被人体组织细胞的________利用.
17.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21%,而氮气的体积
分数小于 78%,此现象说明________。
18.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空气 氨气 甲烷 氯化氢 氧气
密度/g·L-1 1.293 0.771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标准状况下气体氨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填“大”或“小”);
(2)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3)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填 a或 b);端进入。
19.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
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用 分别表示 N2、H2、NH3 . 观察下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
氨反应过程的顺序是________(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号排列)
(2)氢气与氮气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比是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4
20.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________。
(2)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21.如图所示曲线 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
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 E时),曲线 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
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 ab段表明________。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 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________℃左右。
(3)当温度在 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________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 3 题;共 29 分)
22.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
课余时间,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
究.请根据以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示,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________
(2)上述图②操作有误,请改正:________
(3)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 ________ ;步骤⑥中,a与 b相互对照所
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 。
(4)进行④和⑤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________ 。
(5)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6)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哪些有效措? (请答出
两条)________ 。
5
23.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__ (填字母,下同),气体收集装置
为________或________;该装置中,固定仪器时的一条主要注意事项是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要________。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收集气体;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移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①④③⑥⑤
(5)若使用 B装置来进行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_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6)经查资料可知,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
氧化钙固体的方法来制取 NH3 , 选用________装置作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
装置来收集 NH3 , 理由是________
24.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 ,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________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
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
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
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 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
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 .
6
四、解答题(共 2 题;共 11 分)
25.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 6.5g~7.3g.某患者每日分泌盐酸
溶质质量为 9.0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图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
2+2HCl=MgCl2+2H2O.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
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001)
2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与 1克二氧化
锰混合,其总质量为 6克。依次加热该混合物 t1、t2、t3、t4时间后,分别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记
录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请回答: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克 4.24 4.16 4.08 4.08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
(2)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是多少?
7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B 4. C 5. C 6. D 7. C 8. C 9. C 10. A 11. C 12. A 13. D 14.
D 15. D
二、填空题
16.(1)AB(2)缩小;舒张(3)等于(4)线粒体.
17.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
18.(1)小(2)甲烷(3)b
19.(1)⑤④①②③(2)3:1;化合
20.(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C(3)B
21.(1)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2)20(3)0
(4)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三、实验探究题
22.(1)⑦→①→③→②→⑤→④→⑥
(2)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淀粉(5)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6)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合理密植,让作物
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间作套种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23.(1)酒精灯;锥形瓶(2)A;E;F;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3)放一团棉花(4)D
(5)催化剂;过氧化氢 水+氧气
(6)A;G;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空气,且极易溶于水,G装置可处理尾气
24.(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2)减少污染;抹干外壁(3)氧气
(4)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解答题
25.解:设每天最多可消耗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为 m,
Mg(OH)2+2HCl=MgCl2+2H2O
58 2×36.5
0.145×2×3 m
解得:m=1.095g
服药一天后胃液中剩余盐酸溶质质量=9.0g﹣1.095g=7.905g,7.905g>7.3g,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 1.095g,理论上不能使该患者胃液中
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
26.(1)1.92克
(2)解: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 x。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1.92

x=4.9克 KClO3%= ×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