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1 《孟子》二章1.学习两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
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纵横家 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淮南子·览冥》高诱注)。他们分别代表合纵(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故有纵横家之称。《战国策》所述皆纵横家的活动和合纵连横之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该书内容相似。淫yínjiàn贱贫妾qiè衍yǎn公孙冠ɡuà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孙叔敖áo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首先把握节奏,准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句子做好句内的停顿,只有把握好句内的停顿,才能把握文章整体的节奏。
其次要注意那些语气词,疑问语气声音要上扬,感叹语气声音要下沉。读好语气词就能把握文章的语气。
注意读音的轻重。像“富贵不能淫”,重读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效果不同,要整体把握,确定好重音。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难道。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怎么,哪里。你。教导、训诲。告诫。同“汝”,你。指丈夫。准则,标准。 译: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遵从。居住。住所。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使……屈服。 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大丈夫”?举例说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往之女家通“汝”,你。安居而天下熄熄 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正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以顺为正者安居 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正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助词,能够动词,实现戒得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也”表判断。 “谓”表判断。 《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立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大丈夫景春之言妾妇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组成排比句,陈述语气,读时语气要平缓,不可疾行。
接着文章进入议论部分,议论排比,读时声音要开始提高,语速稍快一些,“曾益其所不能”语气要坚定一些。
接着文章排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议论,读时语气要激昂,重音要放在后面,国恒亡,要着重强调。
最后一句要读得平缓而悲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田地。选拔、任用。捣土用的杵。狱官。集市。责任,使命。使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使……饥饿。使用用法,使……痛苦。财资缺乏。违背。扰乱。同“增”。兴起,指被任用。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常常犯错误。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指在国内。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匹敌、相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这段话旨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 诵读下面这段话,说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怎样的磨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个人主观因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正面 反面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奋图强。他卧薪尝胆,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增”,增加。通“横”,梗塞、不顺。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征于色
而后喻古义:用(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来或进去。古义:指在国外;今义:从里面到外面。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古义:明白;今义:比喻。发于畎亩( )
发于声(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动词,显露、流露发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承接连词并列连词而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丧失斗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乐观地面对它们,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这样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富贵不能淫》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引出“妾妇之道”,进而又提出“大丈夫之道”,在二者的对比中引出作者认为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论证层层深入。?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这个特点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比有力,很有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人物,这样既给文章增强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正反对比论证举例排比论证个人
国家事例经受磨难的好处磨难出人才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3.画线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D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4.下面画线的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B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
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c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018年四川南充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至于鄙 鄙:
(4)卒得反国 卒:
2.下列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3.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1.(1)使……痛苦
(2)通“横”,梗塞、不顺
(3)边境 (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2.C
3.(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谄谀者众”; 无“法家拂士”。参考答案: 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