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细胞膜 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又叫质膜 保护细胞的作用目的要求:观察种子中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材料用具:玉米籽粒、红墨
水、镊子、刀片、
培养皿、烧杯、
酒精灯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方法步骤:1.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度的温水中浸泡36h2.取四粒已经泡涨的籽粒,将其中两粒在沸水中
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纵切比较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胚着色较浅胚着色较深②是不是周围的
物质都不能进入到
活细胞内部? ①为什么这两组
籽粒的胚着色情况
不同?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胚着色浅胚着色深该实验说明:死细胞吸收物质不具有选择性,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一、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又叫质膜2、质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保护细胞的作用例1、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 例2、人的红细胞中的K+的浓度比血浆高,而Na+的浓度比血浆低1.透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二、质膜的结构模型1、研究细胞膜结构的最好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细胞膜进行上万次的通
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资料卡片1:E.Overton 及其实验相关图片E.Overton的推测:细胞膜中含脂质。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
(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实验现象:细胞膜被破坏得出结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资料卡片2.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应用化学手段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磷脂分子结构磷酸基团脂肪酸磷脂分子时间:1925年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资料卡片3.荷兰科学家的实验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分布的结论:1)、两层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侧向扩散旋转摆动翻转旋转异构伸缩震荡2)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问题: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的统一结构模式图 电镜冰冻蚀刻(冰冻断裂)将标本冰冻,然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资料卡片4:蛋白质贯穿、插在(嵌插)、露在(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1)、膜蛋白在脂双层中的位置:有的贯穿在膜中、有的插在膜中、有的露在膜外 时间:1970年
人物:弗雷和埃迪登
实验:
资料卡片5:膜蛋白可以运动 结论:(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实例1、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变形虫的伪足实例2、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资料卡片6:假说: 流动镶嵌模型脂双层蛋白质糖蛋白磷脂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一部分露在膜外,还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质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糖脂——单位膜胆固醇单位膜脂双层蛋白质糖蛋白磷脂糖脂胆固醇1、膜结构的基础——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还有胆固醇),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2、膜蛋白分子有的贯穿、有的插入、有的露在脂双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膜在结构特点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何判断哪侧是膜的外侧?脂双层蛋白质糖蛋白磷脂糖脂胆固醇5、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 p316、细胞膜的功能:
保护作用
细胞控制(控制物质进出等)
细胞通讯(信息交流、识别等)
能量转化4、细胞外被(糖萼、糖蛋白) 存在于细胞外表面,由多糖与质膜中的蛋白质结合而成。功能:保护、识别作用概念图小结细胞膜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结构组成决定流动性选择透过性脂双层蛋白质分子三、细胞壁1、植物细胞细胞膜外有一层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细胞壁的功能:保护细胞和支撑植物体2、真菌细胞壁:壳多糖3、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全透性(与细胞的选择透性无关)联系生活:细胞壁的功能原因:青霉素抑制细菌合成肽聚糖。因为不能合成细胞壁物质,细菌就不能生长和繁殖,所以青霉素能杀菌。原因:靠死细胞的细胞壁支撑、支持作用。1.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B2.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成不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每种成分的含量不同
B.白细胞能吞噬某些细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性
C.不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将不具有选择透性
D.不同细胞对同一种物质的吸收量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功能B3.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
B.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含有多糖
C.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D.细胞壁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D4.如图表示质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为蛋白质、B为磷脂分子
B.质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只与图中的A有关
C.构成质膜的A与B大多数可以运动
D.适当提高温度,能使A和B的相对运动加快,透性增加,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1.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质膜中还有少量的糖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在组成质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C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B.不具有选择透性
C.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
D.其组成与细菌、真菌的细胞壁成分相同D3.如图为质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质膜外表面有些糖分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③构成质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质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C4.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 )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保证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5、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
原理:活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A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