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答谢中书书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幽奇峨眉之清凉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孔子曾经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你了解题目的含义吗?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答谢中书书。题目解说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
三.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走进作者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朗读课文重点字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原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的交相辉映四季重点字词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每当早晨,晨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
山水之中。原文:译文:消散人间仙境参与坠落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问题探究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问题探究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问题探究明确: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问题探究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读者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问题探究明确: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问题探究明确: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竹翠林夕阳欲颓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