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 考点精讲 培优精练: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 考点精讲 培优精练: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4 14:14: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一.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茎的结构
木质茎的结构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起保护作用
韧皮部:在茎横切面上呈筒状排列,其中含有起支持作用的韧皮纤维和起输导作用的筛管
形成层:只有2~3层细胞组成,呈筒状排列,细胞体积小,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木质部:位于茎的内部,其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具有输导作用;较小的细胞是木纤维,具有支持作用
髓:位于茎中央,其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薄,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年轮
植物生长一年一般形成一个年轮。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时,植物生长较快,形成的年轮较疏松,颜色较浅(如春材)。反之,年轮较密,颜色较深(如秋材)
年轮出现在茎的木质部中,根据年轮数可推断树的年龄
物质的运输
结构名称 导管 筛管
结构图示
运输物质 水分、无机盐 有机物
运输方向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存在部位 木质部 韧皮部
运输目的地 植株枝端 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一.选择题
如图所示各种植物的茎中,属于攀缘茎的是(B)

常吃的甘蔗作为植物体的六大器官之一,富含水分,其中的水是根从土壤中吸收运输到的。图中能将水分运输到果实的结构是( B )
A.A B.B C.C D.D
某农户发现自己的杨桃果树历经几十年后,生长态势不那么好了,近期他砍伐了一棵,发现树茎有了中空。请问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B )
A.部分韧皮部 B.部分木质部
C.部分形成层 D.部分导管和筛管
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B )
A.韧皮部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髓
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作是一种树。下列关于草本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茎内木质部不发达 B.茎内木质部发达
C.主干明显而直立 D.木质化细胞较多
在小树上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拴铁丝的上方会出现瘤状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B )
A.韧皮部能向上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C.木质部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D.木质部和韧皮部都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如图所示,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A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C.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树皮中的什么结构遭到了破坏( B )
A.树皮的保护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下列关于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独立的两个过程 B.先吸收水分
C.先吸收无机盐 D.吸水分的同时吸收无机盐
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B)
A. 不再获得营养 B. 没有形成层
C. 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 形成层受到破坏
橡胶林中,经常会看到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树皮内流出的液体。那么,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和运输结构分别是(A)
A. 有机物,筛管 B. 无机物,导管
C. 有机物,导管 D. 无机物,筛管
在分析长白山一棵古树的年轮时,发现年轮间距在某一段异常加宽,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B )
A.相应年份生长季异常温暖
B.相应年份降雨量异常少
C.相应年份与该树木相邻的树木死亡,竞争压力减小
D.相应年份对该树木遮阴的上层树木死亡,光照条件改善
二.填空题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不定根生长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促进水分的运输。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导管。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相同。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属于输导组织。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D(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乙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蒸腾作用。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填对一个即可)(填一个即可)等。
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 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做出解释。
解释结果A:根部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木质部由下向上运输;
解释结果B:无机盐离子在茎中能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 h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没有32P。
(2)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叶片所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
(3)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步骤:①将植物茎(基部的一部分)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中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②用透明的塑料袋装含有14CO2的混合气体,将植物顶端的枝叶套住并封紧袋口,将装置放于适宜的环境中;③一段时间后测14CO2在该植物茎各部分的分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一.选择题
如图所示各种植物的茎中,属于攀缘茎的是( )

常吃的甘蔗作为植物体的六大器官之一,富含水分,其中的水是根从土壤中吸收运输到的。图中能将水分运输到果实的结构是( )
A.A B.B C.C D.D
某农户发现自己的杨桃果树历经几十年后,生长态势不那么好了,近期他砍伐了一棵,发现树茎有了中空。请问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
A.部分韧皮部 B.部分木质部
C.部分形成层 D.部分导管和筛管
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
A.韧皮部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髓
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作是一种树。下列关于草本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茎内木质部不发达 B.茎内木质部发达
C.主干明显而直立 D.木质化细胞较多
在小树上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拴铁丝的上方会出现瘤状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韧皮部能向上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C.木质部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D.木质部和韧皮部都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如图所示,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C.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树皮中的什么结构遭到了破坏( )
A.树皮的保护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下列关于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独立的两个过程 B.先吸收水分
C.先吸收无机盐 D.吸水分的同时吸收无机盐
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 )
A. 不再获得营养 B. 没有形成层
C. 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 形成层受到破坏
橡胶林中,经常会看到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树皮内流出的液体。那么,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和运输结构分别是( )
A. 有机物,筛管 B. 无机物,导管
C. 有机物,导管 D. 无机物,筛管
在分析长白山一棵古树的年轮时,发现年轮间距在某一段异常加宽,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相应年份生长季异常温暖
B.相应年份降雨量异常少
C.相应年份与该树木相邻的树木死亡,竞争压力减小
D.相应年份对该树木遮阴的上层树木死亡,光照条件改善

二.填空题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 。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 。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 。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 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 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


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属于 组织。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乙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 (填一个即可)等。
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 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做出解释。
解释结果A: ;
解释结果B: 。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 h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没有32P。
(2)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 。
(3)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