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说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模式。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三大功能区的布局位置、特点。
3.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
一
二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一
二
(3)常见功能区。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可看出:(1)从总体上看,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外围,交通网最密集的市中心区分布极少;(2)从每一块工业用地的布局看,则趋向于交通便捷的地带;(3)在城市主导风的上风地带即城市东北方向,工业分布较少。
一
二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
一
二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发展变化
(1)城市发展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2)城市发展后期: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一
二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应注意以下几点:(1)总体而言,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2)商业对距市中心远近最敏感,市中心交通便捷、流动人口多,商业愿意付出很高的租金,从市中心向外,商业的付租能力迅速下降;(3)工业对距市中心远近最不敏感,其在郊区的付租能力最高;(4)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可以得到这些土地。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说明该城市工业区分布的位置特点。
(2)图中E、F两地适合发展为中心商务区的是 。 ?
(3)A、B、C、D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并说明高级住宅区在该地建设的原因。?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该城市工业区沿交通干线布局,分布于城市北侧,且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第(2)题,图示F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适合发展为中心商务区。第(3)题,A靠近风景区,地势高且远离工业区,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答案:(1)沿交通干线布局,靠近铁路、公路、河流;分布在河流以北(城市外缘或城市北侧);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分开。
(2)F
(3)A 风景区(环境好);地势高;远离工业区,污染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拓展延伸中心商务区的功能与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3)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垂直方向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4)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在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旅游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垂直方向的分异主要表现在高层建筑物内,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底层,而办公室则多在高层,中间为一般商业活动占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高低。
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土地交通便捷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高低。
距离市中心越近,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郊区形成工业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形成住宅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其他因素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2】 读“城市地租等值线(单位:元/平方米)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 处,形成原因是 。?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 处,判断理由是? 。?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4)图中字母代表中心商务区的是 ,代表外围商业用地的是 ,代表工业用地的是 ,代表住宅用地的是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第(1)题,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图中A处位于市中心且交通最为便利,地租最高。第(2)题,从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主要公路的两旁和公路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较高,可形成地租的次高峰,如图中B、C、D、E四处。第(3)题,由图中等值线数值即可判断。第(4)题,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区位于地租高的地点,对交通要求高的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线附近,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答案:(1)A A位于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交通便捷程度高
(2)B、C、D、E 它们处在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较高,租金较高
(3)A、D、G、F
(4)A B、C、D、E F G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2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解析:第1题,从三种功能用地面积在不同距离上比重看(分布面积最大处),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第2题,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主要为住宅区,工业在此发展的主要优势是靠近市场和劳动力充足。
答案:1.A 2.B
读“城市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在P区域形成的城市地域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高科技区
4上题中的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交通便利 B.地租较高
C.常住人口多 D.科技发达
解析:P区域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多形成商业区。市中心的常住人口较少,人口昼夜差别大,主要是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吸引了商业布局。
答案:3.C 4.A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城市2000年与2014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在2014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远郊区2000年与2014年地价差别较小,升值幅度较小;2014年地价均高于2000年地价;2014年远郊区范围比2000年大,反映了城市规模扩大。第6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会通过地价反映出来。
答案:5.C 6.B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8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第7题,③代表区域地处城市外围,面积较大,地价较低,靠近交通线,故应为工业区;①代表区域地块较小,且不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好,故为别墅区;②代表区域市区内外均有分布,应为绿化区。第8题,从城市功能区分布规律来看,广场周围地租最高,老城区地租低。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分布来看,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从整个城市功能区分布可以得出,功能区主要沿着交通干线分布和延伸。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环线道路与放射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但不是在中心商务区。故选C项。
答案:7.D 8.C
9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方便工人的上下班
C.寻找交通方便的地区
D.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工业区占地面积广且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市区外缘的地价低,故其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可从地价及环保两方面考虑。
答案:A
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中 E 工业区与 F 工业区相比,显著的区位优势是 ( )
A.交通的便捷程度高 B.冬季无污染
C.地价低廉 D.工人素质高
11随着城市发展,Y 住宅区较 X 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②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E工业区位于铁路与城市主要干道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比F工业区高。第11题,读图可知,Y住宅区远离工业区与铁路,环境清洁,噪音污染较轻,因此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
答案:10.A 11.D
下图表示某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城市布局比较合理。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该城市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13该城市要建设一所中学,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图示工业区位于住宅区的东北方向,故该城市的盛行风应为西南风。图中甲地邻近住宅区,位于沙滩上、工业区的上风向,在此建设学校方便学生上学,少占好地且环境较好。乙、丙远离住宅区,环境较差;丁地属于稻田,在此建学校占用耕地多。
答案:12.B 13.A
14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距离市中心远近
影响地租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不同区
位租金变化示意图
(1)甲图反映的是 对城市土地租金、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乙图反映的是城市土地租金的变化受城市内 的影响。?
(2)甲、乙两图中位于市中心的是 区,原因是 。?
(3)乙图显示,在市中心附近会出现住宅区,这是因为?? 。?
解析:由甲图和乙图地租变化情况可知,两图分别反映了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无论是甲还是乙在城市中心均形成商业区,因为这里交通便捷,流动人口多,消费人口密集;在乙图中心区有的地方地租不高,形成住宅区。
答案:(1)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2)商业 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虽然位于城市中心,但由于远离交通便捷的公路,交通便捷程度低,因而地租低,可能出现住宅区
能力提升
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完成第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在工作日中0:00时为绝大多数人休息的时间,10:00时为工作时间。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甲地带在0:00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而在10:00时变得较为稀疏,说明甲地带的功能以居民休息为主,应该为住宅区,故C项正确。第2题,考查地形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城市交通线的疏密程度向各个方向大致相同,城市向各方向的伸展也大致均一,城市各功能区大致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说明该城市的形态受地形制约较小,应位于平原地区,故B项正确。
答案:1.C 2.B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D点房价和N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3 900 B.3 300 C.2 900 D.2 990
4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 B.F C.M D.N
5目前一些城市选择在近郊、远郊建造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益
解析:第3题,D点房价为6000~7000元/平方米,N点房价为3000~4000元/平方米,D点与N点房价差值为2000~4000元/平方米,故选A项。第4题,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M位于河流上游,且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环境好。第5题,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需建造在成本较低的地区,城市郊区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建设。
答案:3.A 4.C 5.A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完成第6~7题。
甲城市
乙城市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7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1982~2000年,甲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而乙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增大;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增大。观察图的横、纵坐标,结合城市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规模大小的关系可判断,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7题,根据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的信息即可进行判断。中心商务区的楼最高;甲城市因城市规模大,N处出现卫星城,楼高较周围高;乙城市规模较小,没有卫星城迹象。
答案:6.D 7.B
8下图示意某城市地租分布的先后转变,请问其转变的关键与下列哪些因素关系最密切?( )
①大量人口拥入市中心 ②重要交通干线兴起及交会 ③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④电信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地租升高明显,而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带地租明显下降,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地租明显升高,说明重要交通干线兴起,市中心区环境恶化,人口外迁至距市中心较远的交通便捷地带。电信业与地租变化关系不大。
答案:B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A.a>b>c B.aC.a=b>c D.a>b=c
10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条件
C.人口分布状况 D.早期商业活动
解析:第9题,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据图可知中心城区交通通达度最高,a→b→c离市区越来越远,所以大小关系是a>b>c。第10题,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说明向外凸出处地租高于附近地区,而图中向外凸出处是沿公路或河流,说明沿公路线或河流处地租比其他地区高,即交通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9.A 10.B
(2016·北京高考,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完成第11题。
★11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及其特点。甲区域居民出行次数少,但是出行能耗较高,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乙居民出行次数多,且能耗多,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有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业区居民出行的次数多,丙区域居民出行的次数少,不可能为商业区;丁区居民出行次数多但是能耗较少,说明靠近居住区,有可能是靠近居住区的休憩场所。
答案:B
12美国西部城市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唐人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种族因素
解析:唐人街是华人聚居的地区,是受社会因素中种族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D
最佳的商业区位能使付租后净利润达到最大。读“某城市地租、某商业企业付租前利润与市中心距离关系曲线图”,完成第13~14题。
13仅考虑利润因素,该商业企业的最佳区位是( )
A.O B.M C.N D.P
14该商业企业最可能是( )
A.建材批发业 B.高档服装零售业
C.日用品零售业 D.通信器材零售业
解析:第13题,付租前利润与地租之差,为盈利水平。P点差值最大,为正值,说明利润最高。第14题,该地点离市中心较远,适合发展以交通为导向的商业企业,如建材批发业。其他的企业最佳区位是市中心的商业区。
答案:13.D 14.A
15下面图甲为“某城区通达度等值线图”,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图乙为“该城区所在地的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D处通达度较 (填“好”或“差”)的原因是 ( )?
A.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B.紧邻中心商务区
C.地形的影响
D.处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3)E处为一工业区,其布局是否合理? 。?
原因是 。?
(4)若在城中建一绿色防护带,请在图甲中用斜线标出其合理位置。
(5)若H处为一居民区,其布局是否合理? 。?
有利条件是 。?
解析:第(1)题,由图甲可以看出,A地交通通达度最高,应为中心商务区。第(2)题,由图甲可知,D处交通通达度较差;由图乙可知,通达度较差的原因是此处的地形是一个小山丘。第(3)题,通过图乙中左上角的风频图可知,该地区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所以工业区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通过图乙还可以看出,E处位于沿海地区,海运条件好。第(4)题,绿化带应建在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第(5)题,H处建居民区较合理,从图甲可知,H处靠近城区,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生活便利。
答案:(1)A
(2)差 C
(3)布局比较合理 位于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小;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输入和输出
(4)图略(画在E和C、F之间)。
(5)布局比较合理 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好;土地面积大;距离主城区较近,基础设施完备
16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三个符号代表三类企业。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性最小的是 (选题中符号填空)。?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 。其判断理由是什么??
(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
(4)在下图中,绘出一条曲线以示意地租自A到B的变化情况。
解析:依据盛行风向及三类企业所处的位置可知,“□”类企业位于住宅区内,污染最小。城市上风地带、河流上游、远离工业区的地带环境质量往往较好。高档生活小区应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的地区。
答案:(1)□
(2)d 地势较高,处于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且在河流上游方向;靠近文教区。
(3)丁。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环境较好;靠近文教区,文化生活资源丰富;远离工业区,污染较小。
(4)图略。
11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说出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
2.说出不同城市的等级及其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3.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
一
二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
二
4.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
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
二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等级体系。
2.启示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
二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12“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可获得以下信息:(1)图示城镇共分三级,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2)每个大城市的周围有若干个中等城市,每个中等城市周围又有更多的小城市;(3)等级较高的城市间距离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间距离较近;(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城市的不同等级
1.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距离之间的关系。
2.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人口条件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 )
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
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
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
(2)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苏州有地级市、县、乡3个城镇等级;上海服务范围最广;常熟、张家港、太仓为同等级城市,它们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没有层层嵌套。苏通大桥建成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会扩展到长江以北。第(2)题,Ⅲ走廊临长江,与Ⅰ、Ⅱ走廊相比,水运便利。
答案:(1)D (2)B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解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正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但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正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比低级中心地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低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较小;在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依此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很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2】 读“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普通服装店;乙:早点铺;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乙:家具店;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乙:汽车销售店;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乙:珠宝行;丙:早点铺
(2)根据图中的服务区的面积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2S甲=S乙 B.S丙=S乙
C.3S丙=S乙 D.6S甲=S丙
(3)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解析:依据图示各类城市的数目及服务范围大小可知,甲类城市等级最低,乙类城市等级最高。高等级的服务应布局在高等级的城市。图中3S丙=S乙,3S甲=S丙。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重叠交错、层层嵌套的,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答案:(1)C (2)C (3)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答案:A
下图中R1、R2和R3分别代表A、B、C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半径,且R1
2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A——小学 B——中学 C——大学
B.A——小学 B——大学 C——中学
C.A——中学 B——大学 C——小学
D.A——大学 B——小学 C——中学
3与三个城市服务半径相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
A.R1——地级市 R2——县城 R3——集镇
B.R1——枣强镇 R2——衡水市 R3——石家庄市
C.R1——省城 R2——县城 R3——乡镇
D.R1——北京 R2——上海 R3——重庆
4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多
C.C的城市级别最高
D.C的服务范围小于B
解析:由图可知,A、B、C对应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城市的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2.A 3.B 4.C
5下列关于长沙市、常德市(地级市)、耒阳市(县级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沙服务职能最高 B.耒阳服务职能最高
C.三城市规模大小相同 D.三城市服务范围相同
解析:三城市中长沙为省级行政中心,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提供的服务职能最高。
答案: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里的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更方便居民
B.城市里的大酒店比快餐店少,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
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
D.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建大酒店
解析:虽然城市快餐店的门槛人口较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A项错误;城市里的大酒店比快餐店少,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小,B项错误;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的服务范围大,C项正确;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但淘汰快餐店,多建大酒店的说法不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7有关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的数目最多
B.大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近
C.小城市的数目最多
D.小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
解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中,大城市的数目少,相互之间的距离远;小城市的数目多,相互之间的距离近。
答案:C
下面左图显示商品等级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右图是“城市服务范围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关于图示城市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
A.C>A>B B.AC.A>B>C D.B>C>A
9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的城市最合适的是( )
A.B1 B.B6 C.C6 D.A
解析:第8题,A类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最大,等级最高;C类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等级最低。第9题,能提供4、5级商品的城市为A、B两类,甲地居民选择距离最近的B1最合适。
答案:8.C 9.A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11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第10题,从集镇分布位置看,②③④⑤⑥⑦分居于①的周围,从集市设置看,①地成为集市的日期最多,说明①地是高一级的集镇,其服务范围大于周围低一级的集镇;其服务功能比周围低一级的集镇服务功能齐全,除了包含周围集镇的一般功能外,还有更高级的功能。第11题,注意题干条件中的区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居民的购买能力较弱,这是该地区集市不能每天都有的根本原因。
答案:10.A 11.D
12读“安徽省的市县示意图(2010年)”,完成下列各题。
(1)安徽省的行政管理中心是 ,也是该区域范围内等级最 的城市,其服务范围可达 。 ?
(2)城市的等级、数目与服务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3)与蚌埠市、马鞍山市属同一级别的城市有? 。(举三例)?
(4)图中不同级别城市中等级最低的一类是 ,其提供的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比较 ;而等级高的城市数目 ,提供的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相对较 。 ?
解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空间上组合就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在城市等级体系中,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的距离越远,数目越少。
答案:(1)合肥市 高 安徽全省
(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3)安庆市、黄山市、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淮南市等(任写三个)
(4)县 少 小 少 多 大
能力提升
1下图为“浙江省温台城市群示意图”,温州市与杭州市相比( )
A.城市级别高 B.城市规模大
C.服务范围大 D.服务种类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州的城市等级低于杭州,因而其城市规模小,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
答案:D
读“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完成第2~3题。
2医科大学毕业的小明想开一家私人卫生所,该卫生所最适宜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他选择该处的理由是( )
A.该地卫生所集中,成行成市利于经营
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C.靠近大医院,可获得技术支持
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解析:第2题,结合城市等级体系的相关知识,可知低一级别的卫生所应均匀地分布在医院的周边地区。第3题,图中②处周边无卫生所。
答案:2.B 3.B
读“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5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解析:第4题,由图示服务范围可确定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级别甲>乙>丙,所以其服务职能也应由高到低为甲、乙、丙。第5题,在理论上服务区相互嵌套,但是随着发展也会发生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
答案:4.C 5.D
(2016·课标全国高考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第6~8题。
★6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8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6题,从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该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定了各核心城市的职能,也就是服务种类,其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要看各自的发展情况,并没有受到限制。第7题,从材料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显著地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达到分工明确的格局,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会有空间集聚后产生的间接影响,但不会直接产生大的影响,故选B项。第8题,该空间规划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兰斯塔德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口比重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兰斯塔德地区的人口密度。本规划注重本区域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同质(职能相似)与竞争,当然各城市因产业集中发展会使其对外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心为乡村地带,周围为绿地间隔的城镇”这种空间规划对城乡用地规划较为合理,会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会避免城市个体规模的过度扩张及其带来的城市问题和农业用地的大量减少。
答案:6.A 7.B 8.D
下图是“某一狭长河谷地区交通线、聚落与人口分布示意图”,该地居民正计划在其间兴建一处方便全体居民使用的大型商业中心。兴建原则是要使所有居民至大型商业中心的总距离最小。据此完成第9~10题。
9大型商业中心应该兴建在聚落( )
A.甲 B.乙 C.丁 D.戊
10若将庚聚落居民迁至距甲聚落右侧15千米处,则大型商业中心应该兴建在聚落( )
A.甲 B.乙 C.丁 D.戊
解析:由图中聚落人口的规模与距离可分别计算出甲、乙、丁、戊四地兴建大型商业中心的人口购物距离之和,人口购物距离之和最小的地点,即为商业中心选址。
答案:9.B 10.B
读“人口密度和城市内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
1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越大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越小
C.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越小
D.人口密度与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12图中体现出的人口密度与商业中心数目之间的关系是 ( )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少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C.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商业中心的数目无任何关系
D.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解析:第1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商业中心数量多,商业中心服务范围小。第12题,人口密度大,每个商业中心服务范围较小,使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增多。
答案:11.C 12.D
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2002年)”(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乙)。据此完成第13~14题。
甲
乙
★13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 )
①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多 ②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③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④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甲、乙两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的差异表现在( )
①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较大,乙区域城镇规模较小 ②甲区域次级城镇有2个,乙区域只有1个 ③甲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都多于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 ④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乙区域的城镇服务范围较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3题,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第14题,从甲、乙两区域的规模体系可看出,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大,所以其服务范围要比乙区域大。甲区域和乙区域都只有一个一级综合服务中心,但次级综合服务中心甲有2个,乙有1个。
答案:13.B 14.C
15某学校学生就“农村居民到哪里去购买衣服”为题,做了一个社会调查。他们发现农民买衣服主要去三个城镇,并把调查到的资料画在了地图上,如右图(图中线条表示消费者的居住地,黑圆点表示买衣服的地点)。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调查到的资料,画出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
(2)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三个城镇中 规模可能较大。某银行要在三个城镇中设立一个支行,你认为最有可能选择 地。?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限制C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4)按区域规划,本地将有一条铁路修建,并在经过的A城镇设立车站,由此推测,通车以后三城镇的变化为 ( )
A.等级差别、服务功能与服务范围均不发生变化
B.三城镇等级趋于相同,服务范围趋于相等
C.三城镇中,A将成为区域内等级最高的城镇,服务范围将覆盖B和C
D.三城镇中,B将因靠近铁路,其级别与服务范围超过C
解析:第(1)题,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可根据图中线条覆盖的范围画出。第(2)题,目前来看,C城镇的服务范围最大,因此C的服务种类最多,服务功能也最强。第(3)题,C城镇临近河流,在为其提供水源等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其向西发展的天然障碍。第(4)题,铁路的修建使A城镇成为交通枢纽,使它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因而其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将进一步提高。
答案:(1)如右图。
(2)C C
(3)河流成为该城镇向西发展的障碍。
(4)C
16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政府在圩田上规划了一个居民点体系,该居民点体系共由A、B、C三级居民点组成,其中,最高级的是 。?
(2)A、B、C三级居民点中,数目最多的是 ,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
(3)下列是A、B、C三级居民点的部门组合,把居民点字母填在相应组合后的括号内。
①生活用品、烟草、报刊、饮食店、加油站、邮局等。 ( )
②纺织品、家具、钟表、书刊、医院、中学、剧场等。 ( )
③百货商店、医院、珠宝店、高等学校、旅游公司等。 ( )
(4)在安排各级居民点空间位置时,充分考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 ,高级居民点布局在低级居民点的 ,原因是 ? 。?
解析:由图可知,A级居民点数目最少,C级居民点数目最多。在城市等级体系中,一定区域内,高等级城市数目较少,服务范围大,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服务范围小,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六边形中心地体系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基本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答案:(1)A
(2)C A
(3)C B A
(4)相同 中央 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所有居民
11
第三节 城市化
1.记住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说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二
三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机制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
二
三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可看出其两个方面的表现:(1)城市数目增加;(2)城市等级提升。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一
二
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
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一
二
三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5)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1)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一
二
三
(2)过快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
1.内涵
(1)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2)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3)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2.标志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表现为推力和拉力作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城市化的意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1】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化率变化图。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级行政区域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 ,?
它是衡量 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 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域大都分布在 ,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高低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上海市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新疆城市化率较高的原因与其气候干旱的自然条件有关。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种植和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2】 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第(1)题,给出的四个国家中,英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因此排除A、B两项;沙特阿拉伯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石油资源丰富,人口大多从事与石油有关的行业,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第(2)题,乙国为沙特阿拉伯,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由于它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人口出生率较高。
答案:(1)C (2)D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常见城市化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往往引发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1.环境问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社会问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下图为“平原上的某城市及郊区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此等值线分布状态下,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近地面气压城市低于郊区 ②近地面的风从城市吹向郊区 ③城市受下沉气流的控制 ④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形成城市与郊区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 )
①城市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郊区 ②城市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郊区 ③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于郊区 ④城市气流上升,可悬浮颗粒物多于郊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由图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郊区,降水多于郊区,形成“热岛”和“雨岛”,主要是因为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气流上升,且城市污染严重,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多,使凝结核多,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形成降水。城市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压城市低于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城市化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城市蒸发量小于郊区。
答案:(1)B (2)D
方法技巧利用因果图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第三节 城市化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A项错。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项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C项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项错。第2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对。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
答案:1.C 2.C
3关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B.人口迁往小城镇和农村
C.郊区城市化明显
D.市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明显
解析: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郊区城市化明显,市区范围迅速扩大,市区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化后期阶段人口有向小城镇和乡村回流的现象。
答案:C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5年比较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特点是( )
A.新增铁路干线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C.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5从1990年到2015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的原因有( )
①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郊区的劳动力更加廉价
③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④避免市区的客运和货运发生干扰,产生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4题,B、C、D三项均为城市化的特点,但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5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促使部分工业部门由市区迁往郊区。
答案:4.D 5.B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7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C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解析:第6题,由图甲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7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8%左右,而农村人口也有在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故该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应低于40%,最有可能处在图甲中的B时段。
答案:6.C 7.B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5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5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9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五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第8题,考查城市人口密度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解题关键是准确读取图中信息。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选项中四个位置,分别读出它们在1990年和2015年的人口密度数值,算出两者的数值差即可判断。2千米和4千米附近变化值为负值,所以排除A、B两项;比较8千米与10千米附近的数值可知,10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长最大。故选D项。第9题,考查城市郊区化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关系。图示人口密度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下降,它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
答案:8.D 9.D
读“某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第10~11题。
10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11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第10题,读图即可判断。第11题,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答案:10.D 11.B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说出该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简述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
(3)简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
解析:第(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该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第(2)题,国道穿过城区会导致交通拥堵。第(3)题,城市的发展会占用大量土地,故应合理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主要从合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
(3)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集约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能力提升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a阶段
B.朝鲜——c阶段
C.中国——b阶段
D.印度——c阶段
2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第1题,a、b、c分别代表城市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英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c阶段;中国、朝鲜和印度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a或b阶段。第2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C 2.B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此完成第3~4题。
3关于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适当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推进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是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答案:3.C 4.C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读图,完成第5~6题。
★5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6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据图可知,拥挤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路段,其主要是早上上班所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6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两项错误。
答案:5.A 6.D
读下表,完成第7~8题。
时间 我国自然村数量 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有200~300个
2000年 360万个
2010年 270万个
7我国自然村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有( )
①新农村建设 ②农村出生率快速下降 ③城镇化 ④城乡差别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对于表中数据所反映的现象,正确的对策是( )
A.加大城镇化建设,加快消失速度
B.马上叫停城镇化,保护自然村
C.顺其自然,政府不必干预
D.尽快研究,选择性保护
解析:第7题,近些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村落慢慢变得空巢化,只有少数老人和儿童,新农村建设将一些村庄进行合并,城镇化占用农村大量土地,这些都是导致自然村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第8题,许多自然村比较古老,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村的消失会使其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态随之消失,这个损失无法弥补,因此要尽快研究,选择性保护。
答案:7.D 8.D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第9题,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10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则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
答案:9.D 10.C
读漫画,完成第11~12题。
11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12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第11题,漫画中小鸟的羽毛如墨染一般,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第12题,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
答案:11.B 12.D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第13~14题。
项目 1999年 2012年
城市数目/个 3 7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200 1765000
城市人口/万人 56 340
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
131999年以后,该地区的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14该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B.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农村
C.城市中心区空洞化
D.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解析:第13题,城市化水平30%以下为城市化初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阶段,之间为中期加速阶段。从表中可看出1999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为30.4%,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增长为48.6%,因此该城市的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第14题,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农村、城市中心区空洞化都是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由于乡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造成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等问题。
答案:13.B 14.D
15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 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
乙 两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1)1950~201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乙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
其原因是?
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
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第(2)题,1950年E、F两城均为小城市,后F城因为没有公路通过,仍为小城市,而E城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又修了一条公路,由小城市变为大城市,从而说明公路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第(3)题,由G城1950年就已成为特大城市,得到1950年的城市人口应在100万以上,②线明显不合题意,得到①线是G城的人口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读图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G城人口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作是逆城市化现象对人口的影响。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雾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 。?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能否起到作用?并简要说明依据。
(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
(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词,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
①认识什么
是 →②讨论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③ ?
→④
解析:第(1)题,夏季午后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降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较建筑区气温低。第(2)题,在城市风作用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此范围之内营造生态林可有效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第(3)题,“混浊岛”即指城市大量悬浮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下降,雨雾天气多,空气混浊。
答案:(1)① 自郊区吹向市区
(2)能。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的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
(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
(4)如①②主题词为“城市热岛效应”;③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④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1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检测(A)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从总体上看其特点是( )
A.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B.不断向市中心迁移
C.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中高级和低级工业区
D.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解析:商业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住宅区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答案:D
下图中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据此完成第2~3题。
X Y Z
2若X、Y、Z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
A.X地最大 B. Y地最大
C.Z地最大 D.不确定
3若X、Y、Z三个区域地租水平为X>Y>Z,则经济活动最繁忙的是( )
A.X B.Y
C.Z D.X和Y
解析:第2题,人口密度越大则级别相同的商业职能部门越多,服务范围越小。若人口密度X>Y>Z,则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X最小,Y居中,Z最大。第3题,经济活动越繁忙,说明城市土地所在区位条件越好,对应的地租水平也就越高。
答案:2.C 3.A
(2016·江苏高考,13~14)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的图例可知,①分布面积最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可以判读为住宅区。第5题,从气温曲线看,从甲到乙首先经过了山脉,气温应明显降低;从地租曲线看,该线经过两次城区,所以应有两个曲线峰值,靠近乙一侧,经过商业区,应该为该曲线上的最高地租。故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4.A 5.C
某沿海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千米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下图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据此完成第6~8题。
6影响该城市大型商贸中心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
A.工业 B.行政中心
C.海洋运输和贸易 D.居民人口密度
7该城市开发最充分的区域距离大型商贸中心( )
A.0~8千米 B.9~16千米
C.17~24千米 D.25~35千米
8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 )
A.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C.土地开发比例逐渐降低
D.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大型商贸中心较近的地区,海港和铁路、公路为主要的用地形式,这反映出海洋运输和贸易是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大型商贸中心0~8千米的范围内,没有未开发的地区,这说明该区域范围内开发很充分。第8题,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在已开发的地区中,几乎都是以其他建筑为主,没有哪一种城市功能区占据主导,因而该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答案:6.C 7.A 8.D
9重建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在继承了以往夫子庙建筑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满足人们游憩、娱乐、消费、考古等多层次需求。南京夫子庙在以往夫子庙建筑的基础上建成,说明了 ( )
A.一个城市早期建筑风格对现代化城市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
B.一个城市早期设立的活动,与后期城市发展活动没有联系
C.一个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有着深远影响
D.一个城市的历史由于时间流逝,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由题干可知,夫子庙地区继承了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以夫子庙为中心的文化娱乐消费区。
答案:C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15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2015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11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介于国家标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符合国家标准。人均道路用地小于国家标准最小值,说明交通用地少,交通建设滞后。要想打造物流基地,必须加强道路建设。
答案:10.D 11.C
12县城与集镇相比较( )
①县城的服务范围比集镇小 ②县城的职能比集镇多 ③县城的等级较高,不具备低级集镇的一些职能 ④集镇等级较低,不具备较高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县城等级比集镇高,因而服务范围广,职能多,职能较高,且具有低等级集镇的功能。
答案:D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4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形成港口,并有多条公路、铁路相连,因此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应为港口。故选D项。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属于港口城市,交通发达,为该国的经济中心,使其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故选D项。
答案:13.D 14.D
(2016·天津高考,6~7)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5~16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6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第15题,单位距离内,南部地区的地租变化幅度总体大于北部地区,说明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北部地区,A项错误;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B项错误;城市地租的高低主要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及交通通达度的影响,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与其他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区域的地租水平一致,说明其交通通达度好,C项正确;空气质量好,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的区域,其地租应该高于其他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东南方向地租梯度较大,说明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的区域,其地租低于其他地区,所以该区域空气质量较差,D项错误。第16题,甲地与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的其他区域相比较,地租水平较高,说明交通通达度好,环境质量好,最适合布局对交通通达度、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
答案:15.C 16.A
读“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完成第17~18题。
17由图中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表示
B. 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18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但城市化速度并不快。第18题,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城市人口老龄化;东部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西部;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但人口并未向乡村回流。
答案:17.D 18.C
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晴天日平均值约1.7 ℃,最大值约3.7 ℃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 ℃,最大值约2.4 ℃
C.热岛强度与天气情况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20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值约为1.6℃,晴天时则大得多,故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应为晴天。第20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
答案:19.A 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3分)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4分)?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
。(3分)?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
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
。(3分)?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解析:第(1)题,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图示A的交通通达度明显高于B,且位于市中心附近,应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第(2)题,城市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内城区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根据图示,C附近为老式公寓楼,地处商业区附近,紧邻轻工业区,应为低级住宅区。D附近分布着花园式小区公寓楼,应为中高级住宅区。E为别墅,为高级住宅区。第(3)题,汽车销售店要求交通便利,而且店面往往占地较多,适宜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主导区位是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人才、技术保障;同时,高新科技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第(4)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答案:(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22(11分)读“两级服务机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上两级服务机构从等级看,乐平镇 ,刘家庄 。(2分)?
(2)根据相关知识填写下表。(6分)
服务机构 乐平镇 刘家庄
级别
服务范围
出售商品等级
提供服务种类
服务机构数目
(3)若乐平镇的服务机构有百货店、早点店、理发店、小学、中学、医院、银行、集贸市场等,而刘家庄只拥有其中的5种,则不可能拥有的3种是 、?
、 。(3分)?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乐平镇的服务范围比刘家庄大,乐平镇作为中心地的级别比刘家庄高,它不仅具有刘家庄所具有的职能,还具有刘家庄所没有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人口和较大的服务范围,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等级也较高。
答案:(1)高 低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高 低 大 小
高 低 多 少 多 少
(3)中学 医院 银行
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甲
乙
(1)读图甲、图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1)题,图甲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变化和东、中、西部城市化速度的差异,图乙反映的是我国城市等级的变化,据图总结出城市化的特点即可。第(2)题中的说法可对可错,理由合理即可。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4(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甲
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 、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2)(双选)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2分)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2分)?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目前水平 ,发展趋于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 ,目前水平 ,城市化与工业化 。(5分)?
(5)美国洛杉矶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现象严重,分析其今后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没有出现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的现象。第(3)(4)题,由图甲可知,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较高。结合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目前水平高,发展趋于缓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水平较低,且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第(5)题,针对题干中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②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4)早 高 缓慢甚至停滞 晚 低 脱节(不相适应)
(5)节约用地;合理布局;改造老城区;优化环境。
11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检测(B)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第1~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能耗 D.扩大用地规模
解析:本组题考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价之间的关系。第1题,不同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不同,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价越高。为了节约成本,地价越高的地方,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淡水资源的多少无关。故C项正确。第2题,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可以节约建筑用地,缩小用地规模,与城市交通、建筑能耗关系不大。故A项正确。
答案:1.C 2.A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4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解析:第3题,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第4题,甲区人口密度小、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工业布局;乙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用地为主;丙区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为主;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
答案:3.B 4.C
图1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5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图2)。该城市盛行西北风。据此完成第5~7题。
图1
图2
5按主导职能,该新区规划为( )
A.居住区 B.文化区 C.政务区 D.工业区
6在图2中的M处适宜修建( )
A.自来水厂 B.垃圾焚烧厂
C.污水处理厂 D.热电厂
7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
A.交通拥堵 B.环境破坏严重
C.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D.工业用地不足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面积较大的功能区为工业区。第6题,图2中M处位于河流下游,适宜修建污水处理厂,不适宜修建需要洁净水源的自来水厂;处于城市盛行风西北风上风向,不适宜修建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垃圾焚烧厂和热电厂。第7题,比较图1、图2,可发现“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有很大的增加,说明在新规划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修编。
答案:5.D 6.C 7.C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右图为“朝阳区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图中反映的功能区属于(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9“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
A.地租水平的差异 B.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C.汽车拥有量的差异 D.人口密度的差异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早晨有大量人口流出,黄昏有大量人口流入,早晨流入和黄昏流出的人口数量都比较少,因此可判断其为住宅区。第9题,“错峰停车”主要是利用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答案:8.C 9.B
(2016·海南高考,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2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可知,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第11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然后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第12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答案:10.C 11.B 12.A
右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1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第13题,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城镇化率的理解。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即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找到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点,作竖直的辅助线,与城镇化率最高的曲线相交,然后从交点作水平辅助线,来读出当时该国的城镇化率约为66%(如下图),则乡村人口比重约为34%,故B项正确。第14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表现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在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所代表的曲线是最下面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率水平低,因此它应该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化,说明在此期间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
答案:13.B 14.A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第15~16题。
15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本组题考查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有关知识。第1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故A、B、C三项错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所以D项正确。第16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地面硬化面积扩大,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故A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故B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故D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生产、生活、交通等产生的人为热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故选C项。
答案:15.D 16.C
生态城市是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向,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完成第17~18题。
17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18在下列城市发展措施中,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最吻合的是 ( )
A.兴建交通设施,保证车流畅通
B.保护湿地,增加绿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C.兴建高楼大厦,保证人有所居
D.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解析:第17题,生态园林城市仍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绿地只能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第18题,A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C项是解决住房紧张的措施,D项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措施,只有B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吻合。
答案:17.A 18.B
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740万套(其中各类棚改58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截至12月底,已开工783万套,基本建成772万套。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 )
A.城市洪水问题 B.交通拥挤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住房困难问题
20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第19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第20题,从图例中的风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因而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安居工程(居住区)的西侧。
答案:19.D 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4分)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6分)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4分)
(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受地租的影响,自市中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第(3)题,城市郊区在地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答案:(1)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
(3)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22(12分)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4分)
(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T3阶段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判断甲住宅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4分)
解析:第(1)题,图示T2阶段商业用地分布于城市中心;T3阶段商业用地不仅出现在市中心,而且在城市边缘的交通干线附近也有分布。第(2)题,变化趋势可以通过比较两图得到,原因主要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住宅区分化一般指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快捷,环境优美,地势高的地区。
答案:(1)T2阶段商业用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T3阶段多个新的商业用地出现在交通干线交会处。
(2)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
(3)甲处应为高级住宅区。形成原因:位于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
23(12分)读有关武汉城市圈的图表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九个城市,其范围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黄石、黄冈市某年统计数据。
固定资产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非农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黄石 138.05 406.47 15.33 90.00 148.27
黄冈 192.89 391.19 15.35 27.50 184.47
注: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非农业人口数量代表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市场化程度。
(1)武汉城市圈位于 平原,组成武汉城市圈的九座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级。(2分)?
(2)据武汉城市圈范围图,总结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二,对黄冈与黄石两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对比评价。(6分)
经济发展能力 经济整体水平 市场化程度
黄石
黄冈
解析:第(1)题,武汉城市圈地处江汉平原,结合图例和九个城市的名称,可判断出武汉城市圈包含3级城市。第(2)题,仔细读图,从城市的数量和距离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答案:(1)江汉(长江中下游) 3
(2)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3)
经济发展 能力 经济整体 水平 市场化 程度
黄石 弱 强 弱
黄冈 强 弱 强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89、2006年苏州地区城镇用地演变(图1)。
材料二 1978~2006年苏州地区就业结构演变(图2)。
图1
图2
材料三 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变化坐标图(图3)。
图3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苏州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三总结出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的分布规律。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可能是( )(2分)
A.城市的雾岛效应 B.城市的科技效应
C.城市的热岛效应 D.城市的雨岛效应
(3)在苏州市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城市用地增加,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非农劳动力比重上升。第(2)题,从材料三图中可以看出,离城市边缘越近,植被的生长期越长,这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气温高有关。第(3)题,开放性试题,从解决城市住房、交通、环境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回答,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非农劳动力比重显著上升。
(2)越靠近城区的地方,植被的生长期越长。C
(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答案合理即可)
11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如何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利于保障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并能减少城市环境问题。
1.商业区
专题一
专题二
2.住宅区
专题一
专题二
3.工业区
(1)工业生产的运输量大,企业应布局在河流、铁路、公路沿线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2)处理好与居住区的关系。
①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方便工人上下班,同时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②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居住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③水污染企业——应布局在居住区河流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1】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专题一
专题二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第(1)题,受林地分割,该城市布局分散,会增大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间的联系,但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第(2)题,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用地较广的城乡接合部,①处较合适;化工园区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郊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图示该地最小风频是西北风,因此③处较合适。
答案:(1)B (2)A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反映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1.典型图形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图5 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
(阴影表示城区范围,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2.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城镇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图3);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
专题一
专题二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中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甲—丙—丁—乙。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2】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专题一
专题二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专题一
专题二
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和人口比重的变化在图中不能看出,从图中只能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Ⅱ阶段到Ⅲ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区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到郊区。
答案:(1)B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