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与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对比阅读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内容理解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原句 )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四、【对比阅读7篇】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B
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3.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4分)(1)交相辉映?(2)四季 (3) 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
2.(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 奇状
(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3.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1.(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3.(1)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示例: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描写,乙文是???????描写。?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到??????,乙文是从??????到????????。
②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乙文给人的感受是????????。?
5、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C????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清澈(或:清)?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
4、①高?低??近?远??
②?美丽而愉悦??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六)(沈阳中考)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 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1.B
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
(七)(德州中考)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 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 C
2. D
3.(1)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冬夜的空旷寂静。
5.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