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课件《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课件《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6-10 11:17:14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
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重、难点)
能力目标: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了解其矫正方法。
情感目标:认同视觉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沿着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形成→近视这样的思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形象认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及听觉的形成。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突出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突破难点;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及时纠正。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眼球模型,凸透镜、白纸板、蜡烛。
学生:(1)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2)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设问: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听着动听的歌曲,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人体是靠什么来获取这些信息的?
(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结合自身体会,自然导入新课。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来获取的。
知识点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过渡: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约有90%来自于视觉。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课件展示:板书: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
2.自主学习: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看模型,识别各部分结构名称。
(2)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外层:眼球壁,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光线通过哪些结构才能到达视网膜?这些结构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便于教师讲解。
3.点拨:(1)课件展示图片并出示模型逐一认识各部位名称及功能强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很像一面凸透镜,对光产生折射。
(2)观察同桌,指出眼睑就是俗称的眼皮;巩膜就是白眼球;虹膜就是黑眼球。讲述:眼睛的颜色实际就是虹膜的颜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2页“相关链接”。
(3)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不仅从平面认识眼球的结构,还要直观感受到眼球的结构。
4.提出问题:我们的眼球其实就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试说出它与照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讨论总结出: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
5.讨论:瞳孔的调节(联系实际:晚上,当我们从灯光下到黑暗处,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在起作用?)点拨:瞳孔是光线的通道。瞳孔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显微镜中遮光器所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过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太弱时,瞳孔扩大。设计意图:走进生活,用形象的类比,加深学生对各部分功能的记忆。
知识点二:视觉的形成过程过渡:那么我们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1.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1)出示凸透镜,让学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
(2)实验演示讨论:(1)白纸板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
(2)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而纸板位置不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纸板向后移动而凸透镜不变,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3)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真实感受到凸透镜的特点及成像的原理,为理解眼球成像作铺垫。
2.指出:眼球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3.提出问题:(1)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哪些结构?成像的部位是哪里?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P93上面第一段来解决。讲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4.课件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5.进一步提出问题:(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学生分析,教师提示: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视觉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晶状体视网膜玻璃体视觉的形成过程(形成物像)
6.归纳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试着写出视觉的形成过程。)指出:成像于视网膜;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及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过渡: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是怎么了?学生回答:近视
2.提出问题: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分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的办法。近视是长时间近距离看物体,导致晶状体,甚至眼球的前后径,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从而看不清的物体。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点拨: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原理相同。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的能力越大;凸度越小,折光的能力也越小。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大。
4.感受凹透镜的特点: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或教师出示凹透镜让学生感受。(中间薄,四周厚。)
讲述: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5.课件演示近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原理补充: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配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
6.引导学生分析课前调查班内近视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造成近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率。
学生谈收获,总结课堂内容。
练习巩固,练一练。
一、选择题
小明经常长时间看漫画书而导致了近视,则他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近视镜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2、“红灯”的光线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角膜 ②晶状体 ③视网膜 ④瞳孔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3、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B、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D、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4、保护好眼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
C、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5、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神经 B、视觉中枢、视网膜
C、视网膜、视觉中枢 D、角膜、视觉中枢
6、近年来,患近视眼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小明是其中的一个,那么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
A、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凹透镜 B、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凸透镜
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凹透镜 D、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凸透镜
二、非选择题
7、请看下面眼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_________变大了。
(2)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和[ ]_________,并经过[ ]_________折射,最终落在[ ]_________,形成物像。视网膜上某些细胞将这些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视觉。
(3)近视是由于[]_________的曲度变________,且不能恢复,或是由于眼球后径_______引起的。近视眼可通过配戴_________加以矫正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在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一味的强调知识点。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模型,flash动画、演示实验推理等,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同时发展学生进行类推和比较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严密思考,小组成员间合作和及时相互交流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注意备课能够充分体现备学生的环节。把难度适当降低,不要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平时为了把握新教材的知识内容,备课中,特别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为此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难以起到开启思路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有时自己感觉提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学生却不理解,答不上来。今后要加强教学教研的探讨力度,使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不断提升.
课件36张PPT。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学习目标: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2.了解近视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核对答案,注意纠错
1、角膜 光线 白 保护
虹膜 色素 瞳孔 曲度 血管 黑色素细胞
视网膜 感光细胞 光线
晶状体 透明 折射光线 透明胶状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透明 光线
2、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视神经 视觉中枢 视觉中枢
3、前方 远处 晶状体 眼球 凹透镜探究活动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2345678比一比: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角膜瞳孔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进一步探究:虹膜对瞳孔的调节进一步探究: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看由远到近的物体:晶状体曲度逐渐变大,睫状体逐渐收缩看由近到远处物体:晶状体曲度逐渐变小,睫状体逐渐舒张小组交流:1.白眼球和黑眼球各指什么结构?
2. 什么结构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联系显微镜的光圈试着分析瞳孔大小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3.视觉感受器是哪个结构?巩膜和虹膜虹膜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视网膜 凸透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晶状体
白纸板---视网膜1、白纸板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
2、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适当调整蜡烛、双凸透镜和纸板三者之间的距离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1、请详细描述视觉形成的路线: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2、成像的部位是_______
视觉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探究活动二:视觉的形成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瞳孔议一议:人们常说照相机的成像跟人的眼球成像的原理相同,根据你对眼球的认识,想一想,照相机的镜头、光圈和胶片分别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
镜头——
光圈——
胶片——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光圈诊一诊: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提示: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
眼球的完好
视神经没断
大脑视觉中枢正常可能是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发生了病变。 正 常 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眼
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探究活动三:近视什么是近视?近视矫正近视眼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近视及其预防近视及预防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
“三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四不看”
不在直射的光线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进一步探究:什么是远视?远视矫正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弹性过小,使近处来的光线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样的现象称为远视。
远视眼要佩戴凸透镜矫正注意:年轻时是近视眼,中老年后也可能会患远视眼。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练一练:
1、小明经常长时间看漫画书而导致了近视,则他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近视镜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2、“红灯”的光线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角膜 ②晶状体 ③视网膜 ④瞳孔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BA3、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神经 B、视觉中枢、视网膜
C、视网膜、视觉中枢 D、角膜、视觉中枢
4、近年来,患近视眼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小明是其中的一个,那么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
A、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凹透镜
B、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凸透镜
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凹透镜
D、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凸透镜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