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含解析)(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含解析)(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6-09 10:57:54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对外开放的前沿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A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4、5、6、1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2、3、7、8、9、10、11、1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第1题。

1.在阶段Ⅱ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第2题。

2.对于1985~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城镇 ②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 ③至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度很大 ④小城市数量增加迅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1985~2005年的2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是小城市数量的增加,大量乡村地区成为城镇,这使得该地区有较大的城市密度;特大城市的数量没有增加。
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完成第3题。

3.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D.采矿业
答案 C
解析 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化水平持续升高,而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降低,说明主要推动力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5.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C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便于吸引港澳投资,故C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优越的区位条件等有关,但四项中外部条件是A项所述。
7.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贫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该省为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
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工业产品产值占广东省总量的比重,读表完成8~9题。

行业 比重 行业 比重
电子设备制造 96.61 仪器仪表 97.03
专用设备制造 77.19 化学制品 79.92
交通运输设备 87.47 电气制造 89.03
黑色金属冶炼 59.21 印刷业 65.53
有色金属冶炼 76.65 家具制造业 80.00


8.读表可知,珠江三角洲较为发达的工业部门是(  )
①电子工业 ②采掘工业 ③重化工业 ④核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读表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子工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尤其电子工业发达。
9.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布局类型主要是(  )
A.原料指向型 B.能源指向型
C.市场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答案 D
解析 电子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
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据此完成10~11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
10.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1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闽南地区类似甲地区城市化模式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
D.乙地区的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A
解析 甲地区城市化主要通过外资企业建立带动,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厂务工,促进了城市化,应位于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东南沿海地区,A项正确。乙地区城市化主要通过大城市扩散带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下进行的,乡镇企业崛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B、C两项错误。甲地区的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乙地区的发展晚于甲地区,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表格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表一 广东省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表

年份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2012年 2016年
城镇人口
比重(%) 55.0 59.6 63.4 67.40 69.20
城镇人口
数量(万人) 4 757 4 949 6 051 7 140 7 611


续表

年份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2012年 2016年
第二产业增
加值(亿元) 4 853 8 890 18 403 27 825 34 372
人均GDP
(元) 10 989 19 316 37 588 54 095 72 787


表二 2016年广东省不同地域部分分社经济指标对比表

指标 珠江三角洲 东翼 西翼 山区
年末常住
人口(万人) 5 763.38 1 728.61 1 576.09 1 655.91
城镇人口
(万人) 4 848.41 1 029.38 646.72 767.81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57 650.02 5 064.17 5 776.57 4 630.02
第一产业
(亿元) 1 068.60 419.63 986.54 718.69
第二产业
(亿元) 25 941.28 2 800.94 2 430.17 1 930.07
第三产业
(亿元) 30 640.14 1 843.60 2 359.86 1 981.26
人均生产
总值(元) 100 448 29 393 36 770 28 047
出口总额
(亿美元) 6 137.68 167.29 62.38 93.52
进口总额
(亿美元) 4 153.86 56.54 41.39 53.18


表三 广东省三大产业变化表

年份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2012年 2016年
第一
产业 10.4 7.8 5.5 5.0 4.7
第二
产业 51.1 55.4 51.6 48.8 43.2
第三
产业 38.5 36.8 42.9 46.2 52.1


(1)据表一说明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特点。(8分)
(2)据表二说明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12分)
(3)描述广东省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状况。(8分)
答案 (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人均GDP增加。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东翼、西翼和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东翼、西翼和山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发达,东翼、西翼和山区对外贸易落后。
(3)第一产业比重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先降低,后升高,上升幅度大。
解析 第(1)题,读表一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指标主要有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工业增加值、人均GDP等。第(2)题,读表可知,珠江三角洲与东翼、西翼、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差异显著,从水平高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描述。第(3)题,产业结构特征从产业比重关系、主导产业两方面说明,产业结构变化分别描述三大产业变化特点即可。
13.读某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12分)
(2)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决定在珠江三角洲率先进行对外开放,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在图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10分)
答案 (1)地形平坦开阔;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临近港澳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2)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全国最大的侨乡;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业闻名,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可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解析 第(1)题,经济发展的条件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从地理位置,思想传统,侨乡等方面分析。第(3)题,香港作为开放度、知名度、自由度极高的国际城市,承接国际订单,为加工厂提供原材料、机械设备,提供产品设计及样品,负责开拓国际市场,搞好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依赖地缘优势和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负责产品制造、加工和装配。




8
第一课时 对外开放的前沿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B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3、4、5、8、13(2)(3)(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2、6、7、9、10、11、12、13(1)(5)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四地区的城市化模式判定,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上述四种发展模式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模式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意大利新工业区以投资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的轻工业为主,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重工业差异最大。
图示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降水丰沛;经济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便于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下列哪一类型基地不是我国在图示地区建设的(  )
A.轻工业基地 B.商品农业基地
C.外贸出口基地 D.棉花生产基地
答案 D
解析 珠江三角洲依靠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但不是我国的主要产棉区。
5.下列不属于图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理区位优势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B
解析 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一、图二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一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低,东西中部高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 B
解析 图中城市化水平大于70%的城市有上海和南京,中部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市也较高,南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故B项正确。
7.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 A
解析 据图二可以判断,在各区位因素中苏州市区位交通条件影响力最弱;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城市辐射力;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并不是交通条件差导致的,而是与该市的区位、政策等因素有关;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故A项正确。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三十年,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城市化对该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B.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小
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
答案 A
解析 城市化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应朝着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B项错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对降水的滞留作用会降低,地表径流会加大,C项错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容量减小,D项错误;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A项正确。
9.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③④正确。
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至2010年),回答10~11题。

10.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
A.全省差异不大 B.由北向南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周边地区,西部最少。
11.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有吸引力的是(  )
A.钢铁工业 B.粮食加工
C.电子仪器装配 D.海产品加工
答案 C
解析 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具有吸引力。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城市群发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及正在形成一批规模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的城市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三纵”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京哈京广沿线经济带和包头—银川—西安—重庆—贵阳—昆明沿线经济带。下图为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材料二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先天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先天竞争力主要指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现实竞争力包括城市群GDP总量、对外贸易、城市群分工程度、中心城市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成长竞争力是指城市群GDP增长速度、教育质量、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工业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等。
(1)每一个城市群都有核心,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分别是哪里?(6分)
(2)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位于哪里?(4分)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4分)
(4)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先天竞争力排第一,简要分析原因。(8分)
答案 (1)北京、上海、广州。
(2)自东向西降低。东部沿海。
(3)改革开放。水资源不足。
(4)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腹地宽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本地区人口最多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第(2)题,根据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可知,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出自东向西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较高。第(3)题,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资源不足。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天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4分)
材料一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八市。


材料二 

(1)与“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相比,京津冀都市圈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应该如何定位?(8分)
(3)河北八市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有何优势?(4分)
(4)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8分)
(5)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10分)
答案 (1)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地区。
(2)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为主;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资源丰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4)地形平坦,水热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利于城市的发展。
(5)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而区域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四,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解析 第(1)题,相比而言,京津冀都市圈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等方面。第(2)题,北京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3)题,河北八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第(4)题,先分别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利的区位条件,最后通过比较寻找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第(5)题,工业化对产业、人口集聚以及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8
第二课时 问题和对策
(A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4、5、6、7、9、10、11、12(1)(3)、13
调整和治理对策 1、3、8、12(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因而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的对策是(  )
A.加强各城市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城市群
B.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C.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D.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A
解析 正确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地开发,分散发展”局面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针对“分散”、缺少核心发展城市的状况,要加强城市间分工、合作,打造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城市群,故A项正确。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珠江三角洲地区所谓的“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生活与生产设施比较简陋,治安状况较差。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
A.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B.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C.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快,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D.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高造成的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是外来人口所居住的有待于进一步改造的住宅区,生活与生产设施比较简陋,这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有关,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有关,A项正确。
3.有利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城镇建设用地加快扩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B.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C.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滞后
D.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答案 D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问题。选项A将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可排除;选项B和C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故可排除;搞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可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故D项正确。
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A.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答案 B
解析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没有出现人口负增长。
5.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不合理的建设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容易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6~7题。

6.A地城市采用“内涵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答案 C
解析 A地(“长三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7.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答案 B
解析 B地(浙江)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C地(“珠三角”)以外资企业为主。B地企业主要是缺乏分工协作,过度竞争;C地企业因经济腹地小,市场开拓不到位。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8~9题。
制糖业、
罐头、食
品业―→―→
8.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变化。
9.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给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答案 B
解析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但并不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10~11题。
10.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渔村变为城市住宅区,说明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城市职能向郊区分散,可以缓解市中心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问题。
11.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答案 B
解析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加强,但主导风向不会改变;由于硬化的地面增多,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增多,水循环会受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城市规模扩大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7年9月30日,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2017年上半年澳门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9%,第一季度增长10.3%,第二季度增长11.5%。
材料二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与澳门简图。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10分)
(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什么?(8分)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带转移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①澳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②地处珠江入海口的西岸,毗邻广东省和香港,在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粤、港、澳进行了有效合作;③澳门位于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优越;④旅游资源丰富;⑤优惠的政策。
(2)问题:城市用地十分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对策: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防止城市盲目膨胀;加强城市间相互分工与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3)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价格上升,原先的发展优势逐步丧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解析 第(1)题,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区位条件与人文区位条件因素。主要从澳门的地理位置、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从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等方面分析面临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对策。第(3)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优势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劣势。
13.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简析两经济区共同的区位优势。(10分)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8分)
(3)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0分)
答案 (1)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复种指数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3)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解析 第(1)题,可从位置、地形、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共同或不同因素。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丰富劳动力、地价低廉的优势。著名侨乡,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第(3)题,随着两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能源紧张以及生态破坏成为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7
第二课时 问题和对策
(B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4、6、8、10、11、12(1)、13(1)(2)
调整和治理对策 1、2、5、7、9、12(2)(3)、13(3)(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该省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农民工向沿海地区流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减小
B.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该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迅猛增加
C.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
D.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均明显增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减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但增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该省城镇化发展迅速。
2.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应积极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工业 D.现代服务业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最快,表明第三产业可以使更多的人口就业,而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回答3~5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答案 D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
4.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由于南岭的阻隔市场腹地相对狭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
5.为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工业是(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答案 C
解析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天的弱势,应该重点发展,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6~7题。
6.“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
A.工商业 B.农牧业 C.第一产业 D.旅游业
答案 A
解析 “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7.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答案 D
解析 针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即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
答案 A
解析 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为实现甲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D
解析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据此完成10~11题。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0.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农业资源的开发 ②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城市化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
11.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答案 D
解析 辽宁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广东省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该规划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城镇化构想。作为我国的核心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各地建立自成体系的工业经济,北京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涵盖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集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于一体,但引发了“大城市病”。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应把自身的部分职能分到周边卫星城市,同时坚持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
材料三 下图为京津冀一体化构想图。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4分)
(2)北京“大城市病”的主要成因及表现是什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12分)
(3)说出京津冀一体化构想中北京合理的发展方向,和部分产业外迁对北京和河北分别产生哪些影响。(12分)
答案 (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
(2)成因:人口过度集中,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缺乏合理规划。表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突出。措施:合理规划,协调发展;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3)发展方向:分散经济职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占优的知识型发展区域。
影响:北京: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减轻城市环境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京津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第(2)题,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和发展缺乏规划,北京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治理“大城市病”一方面要治理污染和美化环境,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协调发展。第(3)题,从材料可知,北京合理的发展方向是分散城市职能,发展为技术和知识中心。部分产业外迁可以缓解北京的交通、住房和环境压力,促进北京产业升级;可以促进河北完善基础设施,河北通过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3.结合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图a)和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流程图(图b),完成下列各题。(28分)

河北北部多山地,山林茂密。河北省供应北京81%的水和天津93%的水。
(1)据图a及文字材料,简析河北省水库主要分布特点,并分析北部山地对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
河北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其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
(2)从图a和上述文字材料中找出四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河北省发展重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
(3)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据图b各找出一条信息加以说明。(6分)
有近30万“北漂”每天往返于北京与“睡城”燕郊之间。近年来,北京许多科研院所和制造业迁至燕郊,燕郊借此加快了留住人才建设“创业燕郊”的步伐。
(4)简述“创业燕郊”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作用。(8分)
答案 (1)河北省水库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
北部山地能削弱沙尘;削弱冬季风;涵养水源。
(2)信息:河北省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条件: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信息:河北省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信息:铁路线众多(或近海洋,并多海港)。条件:(海陆)交通发达。
信息:煤、铁、海盐、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条件:近原料、能源产地(原料、能源充足)。
信息:靠近京津地区。条件:市场广阔。(任答四点即可)
(3)环境效益:充分利用余热淡化海水,减少能源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社会效益:产生化工原料,延长相关生产链,增加就业机会。
(4)疏散北京人口和相关产业(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状况;减轻北京入学、住房、就医、治安等方面的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北京环境质量。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山区;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削弱了沙尘的影响,山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第(2)题,文字材料中的“发展较早”,说明工业基础好、历史悠久;河北省“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说明工业部门齐全。图像信息中的各种资源说明原料充足;众多的铁路线、海港说明交通便利。第(3)题,产业链延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利用余热淡化海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环境效益。第(4)题,建设“创业燕郊”利于疏散北京的相关产业与人口,缓解其交通、住房等压力,利于环境的保护等。



8
第一课时 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A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4、5、6、7、8、9、10、11、
12(1)(2)(5)、13(2)(3)(4)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2、3、12(3)(4)、13(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东北地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排列顺序的是(  )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的温度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森林类型最南应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小麦和甜菜的分布区大致是相同的,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的分布是按东西方向排列的。
2.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C.气候条件的制约
D.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3.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共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 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答案 A
解析 春小麦、大豆是东北地区西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所共同种植的。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4~5题。

4.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和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热量、积温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5.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但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 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题目问的是主要问题。土壤盐碱化主要是我国华北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反映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这是满语的译音,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虎林市总面积约9 330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虎林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较短
C.河流封冻期长,有春汛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答案 A
解析 虎林市所在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A项符合题意。
7.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生产出来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条件是(  )
A.气温日较差小
B.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可知,虎林市特有的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优质大米的生产。气温日较差大、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是东北地区的普遍特点,并不是虎林市特有的。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8~9题。

8.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两地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②属于社会经济条件,不符合题意。
9.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复种指数主要受气候影响;两地都地广人稀,为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回答10~11题。
10.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①热量充足 ②生长期长,有机质丰富 ③光照充足 ④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五常纬度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水稻生长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五常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五常纬度高,热量不足。
11.促使黑龙江五常由“种稻禁区”转变为全国最好的稻米产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全球气候变冷
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答案 B
解析 五常目前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且水稻品质优良,主要原因是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2分)
(2)图中M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8分)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3分)
(4)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8分)
(5)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________商品粮基地,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7分)
答案 (1)气候
(2)M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低温(或热量)
(4)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5)乙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公共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较小。
解析 图中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乙为东北平原,两地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差异较大,致使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农作物种类差异较大。M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不断减少;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比重不断下降,经济作物及乳畜产品比重上升。
13.下面两图分别为美国本土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和我国东北平原地区都属于________。(2分)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8分)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什么?(2分)
(4)下表是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的单产高于我国东北,试分析其原因。(16分)

项目 美国玉米带 我国东北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含量(%)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单产(kg/公顷) 7 500 6 750


答案 (1)商品谷物农业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
(4)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东北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玉米带;美国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玉米带;美国玉米带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都是商品谷物农业。第(2)题,农业自然区位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说明。第(3)题,水稻是喜光热、喜湿的作物,而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第(4)题,根据表中数据对比说明即可。




7
第一课时 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B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2、3、4、5、9、10、11、1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6、7、8、1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地区农业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  )
A.土地资源优势 B.草场资源优势
C.矿产资源优势 D.地理区位优势
答案 A
解析 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知,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面积广阔。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A.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单一农业劳动力担负面积都较大
B.宜农荒地全国最少,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
C.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D.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条件是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故选A项。
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
A.耕地面积广大
B.宜农荒地最多
C.土壤肥沃
D.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 C
解析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土壤肥沃。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指出,黑龙江省要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读图回答4~5题。

4.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的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地广人稀 D.市场广阔
答案 C
解析 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
5.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季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答案 C
解析 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舍饲养畜业区—广大林区和农区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的舍饲养畜业主要分布在广大农区。
7.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
A.玉米 B.小麦和大豆
C.水稻 D.甜菜
答案 A
解析 玉米对热量需求较高,故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8.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
A.松嫩平原西部 B.呼伦贝尔草原
C.三江平原 D.林区草地
答案 C
解析 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属于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养畜业。
下图为黑龙江省1960~2009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系数统计图,完成9~11题。

9.1960~2009年,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  )
①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②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③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夏季的 ④各月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均大于最高气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可知,降水趋势系数在夏季为负值,在冬季为正值,说明冬季降水在增加,夏季降水在减少,故①②错误;由图可知,每个月最低温度的趋势系数都大于最高气温的趋势系数,说明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夏季的上升幅度,且各月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均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③④正确,B项正确。
10.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是(  )
A.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加大
B.夏季干旱的发生频率降低
C.种植制度可实现多熟制
D.冬季冻害的损失大幅增加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中的气温变化趋势可知,黑龙江各月份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即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加大,A项正确;根据图中的降水变化趋势可知,黑龙江7~9月的降水趋势系数低,说明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夏季干旱的发生频率可能升高,B项错误;农作物的熟制由当地气候决定,气候没有大的变化,熟制不会有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冬季越冬作物少,冻害损失不会大幅增加,D项错误。
11.气候变化对我国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原因是黑龙江省(  )
A.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B.是我国农业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C.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
D.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答案 D
解析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所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最大,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下图中的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

材料二 冻土是指0 ℃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近20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
(1)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12分)
(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8分)
(3)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简述东北地区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 (1)地下水丰富。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量大;有冻土层。
(2)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沼泽面积减少;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
解析 第(1)题,发展“井灌种稻”是因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包括地势低平、冻土广布、河湖众多、蒸发较弱、降水较多等。第(2)题,甲地区为三江平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必然导致湿地减少、用水剧增,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第(3)题,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应该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考虑。
13.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分别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解释该地水稻生产面积扩大的原因。(14分)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请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14分)
答案 (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业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原因:气候变暖;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市场需求增大及政策支持;水稻品种改良。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受春汛、夏汛影响,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了大量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解析 第(1)题,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布局变化;水稻面积扩大可从市场、水源、气温等角度分析。第(2)题,首先要理解玉米生长需要的保障,就是其生长需要的条件(气候、水源、土壤等),可从该地可能不具备这些条件,但由于东、西部的山地、草原等的存在,而具备了或强化了这些条件入手。



6
第二课时 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A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2、3、4、6、7、8、9、12、13(1)
农业发展方向 1、5、10、11、13(2)(3)(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下列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
B.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应以确保国内粮食需求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黑土和沼泽土是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但是在东北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它们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据此回答2~3题。
2.下面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和沼泽土的比较,叙述合理的是(  )
①黑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沼泽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 ②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黑土培肥;沼泽土的开发主要在于土壤改良和保护 ③黑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疏松;沼泽土有机质含量多,质地黏重 ④黑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黑土有机质含量多,是一种高产土壤,我国玉米带位于松嫩平原,其土壤主要是黑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黑土合理利用的措施在于水土保持和黑土培肥。
3.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有(  )
①黑土冲刷 ②使用化肥 ③耕作管理不善 ④不合理排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黑土被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耕作管理不善,易造成黑土肥力下降。东北地区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黑土冲刷是造成黑土肥力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们的屯子东面原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如今,早已成为寂静的庄稼地。当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全部是耕地,没有一片树木,没有一株白桦树。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砂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据此,回答4~5题。
4.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白桦”“黑土”“草甸子”等可判断此区为东北地区。该区域由于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
5.为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  )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答案 D
解析 该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的发展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转化;西部草原区应突出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山区应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
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据统计,该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据此回答6~7题。
6.松嫩平原作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具有的优势条件有(  )
A.人均耕地多 B.单产高
C.交通便利 D.水热条件较好
答案 A
解析 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是其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尤其与南方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7.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允许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
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
D.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是绿色农业
答案 D
解析 利用本地优势,齐齐哈尔发展了有利于环保、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业。
下图是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回答8~9题。

8.如果该区域继续按照Ⅰ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B.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C.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经济出现良性循环
答案 A
解析 陕西和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9.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区域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扩大耕地面积 ②提高土地生产力,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合理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区域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缩小粮食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林果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林果加工业;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读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为了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C.大力发展游牧业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答案 B
解析 今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11.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可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使各区域独立地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不利于各区域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B
解析 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使各区域相互协作地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有利于各区域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位于东北平原东北部,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在夏秋的冷湿气候,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黏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其中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农场,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简述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条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6分)
(2)东北黑土广布,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6分)
(3)根据材料分析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三江平原停止围垦后,耕地不再增加,其农业发展的出路何在?(16分)
答案 (1)①水量丰富,有两个汛期(春汛、夏汛),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②含沙量较小,结冰期长;③两河流均出现凌汛。
(2)①水土流失;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
(3)有利自然条件:①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③土地辽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出路: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②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③进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④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其汛期、补给方式、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等方面阐述。第(2)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但是开发利用中出现了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问题。第(3)题,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要从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其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生态农业;延长粮食生产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等措施来实现。
13.读安徽省和河南省地图,结合相关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707.6亿斤,比2014年增长3.6%,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丰”,从自给不足转变为“中部粮仓”。
材料二 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1)与河南相比,安徽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4分)
(2)分析河南省发展食品加工的主要优势条件。(8分)
(3)根据材料概括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措施。(4分)
(4)安徽、河南两个农业主产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试分析原因与对策。(12分)
答案 (1)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播种面积大,单产较高。
(2)地处我国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京广、陇海)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4)原因: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季风区降水变率增大,降水较常年偏少,加之人为破坏生态,地表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蓄水作用失效,干旱灾害加剧。
对策:兴修水利;改善生态环境;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
解析 第(1)题,河南位于淮河以北,安徽位于淮河以南,主要是气候和农作物复种指数的差异。第(2)题,食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河南是主要的小麦产区,原料丰富;人口多,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交通便利。第(3)题,考查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方向。第(4)题,两个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原因从两个角度回答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异常;二是人为破坏生态,干旱灾害加剧。应对措施要针对问题提出。



7
第二课时 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B卷)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2、6、7、10、12、13(1)
农业发展方向 3、4、5、8、9、11、12、13(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热、水充足
B.生长期长,病虫害少
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这些是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  )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价上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②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③水稻种植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 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江三角洲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⑤珠江三角洲由于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减小,粮食种植减少;农业生产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珠江三角洲水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全球变暖会使珠江三角洲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生长;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尚不明显。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宽全市林业经济领域和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黄金”产业。下图表示通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通化发展林下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
A.位于我国最大林区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B.地处中朝边界,对外贸易便利,市场条件优越
C.参、药、蜂、菌、菜、禽、畜等林下特产丰富
D.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林下产业科研水平高,基础好
答案 C
解析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A项错误;通化虽位于中朝边境,但林下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国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可知,林下产业发展时间短,D项错误。故选C项。
4.通化林下种植业与图中M区域种植业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
A.商品率较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农场经营规模小 D.水利工程量大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M区域为松嫩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量较小;通化林下产业特产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小。故A项正确。
5.通化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
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答案 D
解析 发展林下产业能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产业收入,提高环境承载力,故D项正确。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  )
A.玉米 B.大豆 C.水稻 D.粮食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水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增长且潜力巨大。
7.水稻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答案 A
解析 土壤、光照、水分虽说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不会影响早熟。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可以提前收获,因此A项正确。
9.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答案 D
解析 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是该地引种的主要原因。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0~11题。

10.制约四大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
A.a—洪涝灾害 B.b—热量条件
C.c—土壤肥力 D.d—灌溉水
答案 A
解析 图示a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大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故洪涝灾害多发;b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热量不足,而华北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和水资源不足;c地区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是水资源不足;d位于我国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故气候高寒,不利于农业生产。
11.四个地区国土整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
A.a—酸性土壤改良 B.b—土地沙漠化
C.c—盐碱地整治 D.d—水土流失
答案 A
解析 四个地区国土整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a—东南丘陵酸性土壤改良和水土流失;b—华北盐碱地整治、东北土地退化、湿地保护;c—土地沙漠化;d—高寒牧场退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指出A处土地资源大面积遭到破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10分)
(2)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12分)
(3)你对东北地区停止开垦湿地持什么看法?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多发;河流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
(3)支持。继续开垦湿地会产生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或不支持。我国的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多,人地矛盾突出,将湿地适量开垦为耕地,增大耕地面积,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松嫩平原,土地资源大面积遭到破坏会产生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第(2)题,可从合理采伐、发展深加工、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管理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13.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8分)

(1)简述该地农业区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12分)
(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本地区的水资源有何影响,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16分)
答案 (1)该地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处河流下游冲积地形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沿岸,灌溉水源丰富。
(2)影响: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加剧水资源短缺。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第(1)题,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图示区域气候干旱,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灌溉用水量,从而加剧水资源短缺。应对措施可以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等方面叙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