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浙教版八下科学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无分值)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专题-浙教版八下科学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无分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10 20: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专题-浙教版八下科学第3章单元检测卷(练习)
一、选择题
1. 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类的共同责任,下列做法与此无关的是( )
A.及时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
B.开发风能、太阳能
C.积极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
D.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2.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3.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4.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下列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A.SO2 B.CO2 C.CO D.NO2
5. 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盛放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6. 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生命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B.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C.空气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所占比例虽小,但用途广泛
7.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的溶液是 ( )
A.生理盐水 B.石灰水 C.碘液 D.酒精
8. 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9.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10.如图所示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1.某市空气受到SO2的严重污染,环保部门立即派出飞机喷洒X粉末,快速降低空气中的SO2含量,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是( )
A.H2O B.Na2CO3 C.CaO D.CaCO3
12.下列气体关于“物质 — 用途 — 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 — 霓虹灯 — 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氮气 — 食品防腐 —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一氧化碳 — 冶炼金属 — 还原性
D.氧气 — 火箭发射 — 可燃性
13.氨催化氧化是制小时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会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瑞典化学家舍勒 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15.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16.等质量的C,Mg,S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
A.3:6:8 B.3:2:8 C.8:6:3 D.8:2:3
17.下列不属于平静呼气动作的是 ( )
A.肋间外肌舒张
B.膈肌舒张
C.膈肌收缩
D.肋骨下降,胸腔容积变小
18.从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4g氢气与32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g水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19.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蔬菜,在正确灌溉和合理施肥的基础上,要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还可以采用的正确措施是( )
A.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B.往温室中注入过量的氧气
C.往温室中注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D.在温室内放置大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20.如图所示,“”表示1个甲分子,“”表示1个乙分子。1个甲分子与3个乙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丙分子,则1个丙分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21.“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满载时的排水量为21025吨,自重15000吨。“雪龙”号上的装备也是经常更新换代。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下“雪龙”号上的先进设备。1架“雪鹰”号直升机、1艘黄河艇、一艘无人智能测量艇-“海巡166-01”艇、固定翼飞行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和冰盖漫游机器人(图为冰盖漫游机器人)3员“大将”组成的机器人兵团、以及多波束声呐、卫星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磁力仪器等扫测设备,这些设备为“雪龙”号顺利完成极地科考任务保驾护航。
(1)冰盖漫游机器人的四个轮子用四个三角形履带替代,是为了 对冰面的压强
(2)“雪龙”号的最大载重量为 吨
(3) 声纳是利用 反射来完成定位。
(4)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最讨科考人员喜欢的就是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按动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熊科。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营养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650kg以上。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未来的不久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
①下列关于北极熊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北极熊每秒的奔跑距离可以达到16.7m
B.北极熊的嗅觉神经末梢极为发达
C.北极熊以胎生哺乳的方式繁殖下一代
D.因为北极熊要冬眠,所以它不是恒温动物
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2.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23.表示下列反应(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用箭头表示生成,用“+”连接几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并在括号内注明属于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1)磷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
(3)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
24.[兰州中考]如图所示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⑥]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______的场所。
(2)呼吸道是由____________(填序号)组成。
(3)图中为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③]______,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能说笑,以免食物进入[④]________,引起猛烈咳嗽。
2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请回答:
(1)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
(2)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的原因是________?.
(3)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
(4)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种即可).
(5)某同学在做粗盐提纯实验时,发现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是________?(写一种即可).
26.在A+2B=2C的反应中,若32g物质A和足量物质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6g物质C,则参加反应的物质B的质量为      。若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7.中学生守则规定,禁止中学生吸烟.香烟燃烧的产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CO就是其中的一种.
(1)现社会上有一种检测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的办法.原理为:X+5CO=I2+5CO2,根据此化学方程式,可推测X的化学式是 .
(2)根据CO与CO2两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中碳元素或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反应物的关系,确定C3O2转化成CO2的另一反应物,类推写出C3O2完全转化为CO2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8.[2012·梅州中考]请根据如图2-3-7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A    B     C    D    E
图2-3-7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装置A制取氧气,则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药品选用高锰酸钾,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装置______(填序号)。若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装置E,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搅匀三个步骤。
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量筒 ②药匙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滴管 ⑥玻璃棒
30.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和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也是实验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
(1)试管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仪器,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请仿照示例,从图中另选一种试管口朝向,并具体说明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示例:图③试管口向上倾斜,可做加热液体的实验.举例:
(2)利用下列仪器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图2)
请完成下列问题: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该实验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应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下同)
②实验室要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装配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的仪器是

四、计算题
31.如图装置可用于多次连续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

(1)仪器Y的名称是  。
(2)水泥负载二氧化锰小球用于实验时的主要优点是  。该实验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
(3)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实验不同,Z的作用不同。
①铁丝燃烧。Z为水,其作用是  。
②硫粉燃烧。Z为NaOH溶液,其作用是  。
③蜡烛燃烧。Z为  ,其作用是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4)实验时需要1.6g氧气,至少需要加入多少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写出计算过程)



32.某同学利用下图做“氧气的制取”实验。

(1)请你指出甲实验的一点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他要制得1.6克氧气,至少要取用多少克10%的过氧化氢溶液?





期末复习专题-浙教版八下科学第3章单元检测卷(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B A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A D D C B C A
二、填空题
21.(1)减小 (2)6025吨 (3)超声波 (4)D 二氧化碳
22.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23.P+O2P2O5化合Fe+O2Fe3O4化合CH4+O2CO2+H2O HgOHg+O2分解
24.肺 气体交换 ①②③④ 咽 气管
25.(1)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3)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4)点燃红磷后盖胶塞速度过慢,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逸出
(5)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26. 24克 12
27.(1)I2O5.
(2)C3O2+2O23CO2.
三、实验探究题
28.长颈漏斗 酒精灯 过氧化氢水+氧气 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 D 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29.(1)2KMnO4K2MnO4+MnO2+O2↑ D或F a
(2)2H2O22H2O+O2↑ 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150g ①⑤⑥
30.(1)图②的试管口竖直向下,应用在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实验中;
(2)①2KMnO4K2MnO4+MnO2+O2↑,ABCEGJ;②DHK.
四、计算题
31.(1)分液漏斗
(2)便于反应后固体的分离 向上排空气法
(3)①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③澄清的石灰水
(3)68g
32.(1)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1)。
(2)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反应快慢。(1 分)
(3)解:设至少要取用 10%的双氧水的质量为 x
2H2O2 MnO2 2H2O+O2↑(1 分)

68 32
10%x 1.6g
68/10%X=32/1.6g (2 分)
x=34g (1 分)
答:至少要取用 10%的双氧水的质量 34 克。






PAGE



第 5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