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题
散文二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通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过程与方法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严文井 (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他的童话和寓言影响较大。童话作品有《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小溪流的歌》等。另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
背景材料
永久的生命
?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读准字音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wēi) 土壤(rǎnɡ)
牛犊(dú) 茸毛(rónɡ) 消逝(shì) 繁殖(fán)
蔓延(màn) 凋谢(diāo) 遏制(è) 濒临(bīn)
俯瞰(kàn) 深渊(yuān) 星辰(chén)
辨清字形
殖(zhí)繁殖 蹦(bènɡ)蹦跳
值(zhí)值日 崩(bēnɡ)崩溃
植(zhí)植树 绷(bēnɡ)绷带
理解词语
【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兴味】兴趣。
【洗涤】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遗留】(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过去)留下来。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卑微】地位低下。 【牛犊】小牛。也叫牛犊子。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疲倦】疲乏;困倦。 【消逝】消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威势】威力和气势。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新课展开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谈个人生命的短暂,表现出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第二部分(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欲扬先抑,层次分明。
先谈个体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再谈整体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富有哲理。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本文谈对生命的感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把抽象的生命展现得生动形象,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鲜明生动,极富哲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
1.语言凝练生动。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意蕴深刻,表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说到爱情解除孤寂的作用时,用“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来描述孤寂的可怕。又如,用“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爱情的美好。
2.结构严谨,思想深刻。
这篇散文思路清晰,“总—分—总”的结构严谨周密。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两篇散文都是探究生命的,文章虽然短小然而内涵丰富。因为学生们毕竟年级还小,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那么深,因此在理解课文上存在着一些难度。我让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他们接受两位哲学家的理念,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这样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