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一课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新闻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如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激情导入
1.走进作者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消息二则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自主预习
2.背景介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束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1)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3.文体知识
(2)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写出本则消息的五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结果:
二十一日
长江前线
敌我双方
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2)这则消息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 ,“胜利南渡”点明了 。
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渡江取得胜利
三、合作探究
1.请写出该消息的短语。
2.新闻的电头,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交代了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三、合作探究
3.文中哪些词语描绘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是描绘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战斗描绘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合作探究
4.语言品析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
四、迁移拓展
1.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2.毛泽东有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泛流传,请将下面的话进行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本文后,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的战争的威力,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和坚不可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板书设计
第 2 课 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新闻,对消息知识有所了解,相关背景也了解了,今天,我们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学习第二则新闻吧!
合作探究
1.快速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放,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朗读课文,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大军渡江的进展。
背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结尾:在主体之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合作探究
中路军写的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合作探究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6.语言品析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讲话”这就要求语言准确,课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提问 (1)“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吗?
“百万大军”是一个约数,体现我军气势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究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不包括九江,也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2)“不含”一词的用法有何作用?
带点的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合作探究
1.回顾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将两则新闻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迁移拓展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尝试完成作业。
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