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主要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其中《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等;主要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本文即选自《朝花夕拾》。
2.背景解读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10月。1902年4月,鲁迅在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医,想用医学来救国救民。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解剖学老师,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很关照鲁迅,被鲁迅视为恩师。本文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纪念。
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
①在东京;②在仙台;③离开仙台后。
(2)速读课文,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课文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找出涉及藤野先生的部分。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11~15、21、22等段。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3.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
(1)衣着简朴 ;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
(3)当面订正解剖图;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惜别。
4.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5.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藤野先生的为人。但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风雨如磐的中国,人民是贫困弱小的,而藤野先生却对我、对我们中国人民并不给予歧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2.他为什么要选择学医?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3.跳读课文,说说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写匿名信侮辱“我”,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匿名信事件)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电影事件)
由此可见,作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他有爱国主义精神。
4.文中还有哪些事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和学跳舞。
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去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是作者去仙台学医的主要动机。
(3)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这里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
5.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二)语言品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3.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三)写作借鉴
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既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语言的感彩。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
三、迁移拓展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尊敬的先生:
您好!阔别二十余年,您一切安好吧! 二十多年的时间,并没有拂去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反而是更加的清晰和高大了。当年我离开仙台后,并没有去学生物学,而是去从事文学了。当时我告诉您我将不学医学时,我仿佛觉得您有点悲哀,因此才编了这么一个谎言,希望您能欣慰点。虽然,我弃医从文了,可是我的国家还很弱。这不仅仅是肉体,更可悲的是灵魂的“贫弱”,所以我想,拯救国人的灵魂比拯救国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但无论我的路怎么走,我永远都感谢您! 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因为有您,我再一次感谢您,我尊敬的先生。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