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白杨礼赞课件2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白杨礼赞课件2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9 19:24:20

文档简介

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的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
自主预习案
【课题解析】

“白杨礼赞”是动宾短语“礼赞白杨”的倒装,是为了突出“白杨”二字。“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含义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背景介绍】
自主预习案
【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有处女作《独》(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剧本《清明前后》等。
【字词梳理】
自主预习案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刹那( ) 倔强( ) 不折不挠( )
虬枝( ) 恹恹( ) 无边无垠( )
晕圈( ) 婆娑( ) 旁逸斜出( )
锤liàn( ) 训liàn( ) 倦dài( )
dài( )尽
chà
jué
náo
qiú
yān
yín
yùn
suō
yì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 。
坦荡如砥:。 。砥,磨刀石。
纵横决荡
生长
平坦得像磨刀石
2、词语理解
课文朗读
自主预习案
(1)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字音和感情,思考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2)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合作探究案
1、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合作探究案
中心大意: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合作探究案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交流点拨】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合作探究案
3、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合作探究案
5、在第三部分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板书设计

一、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雄伟”“伟大”
1.干:直
2.枝:直、紧靠
3.叶:片片向上
4.皮:泛出青色
三、性格特征:倔强挺立
白杨树
二、外形特征
“不

凡”
第二课时
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激情导入
合作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交流点拨】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同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合作探究案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交流点拨】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交流点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合作探究案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交流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交流点拨】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的人(国民党反动派)。
【交流点拨】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合作探究案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交流点拨】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遣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合作探究案
(二).品味语言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交流点拨】“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交流点拨】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交流点拨】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合作探究案
(三)写作借鉴
象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作者借白杨树来赞美中共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以及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但因为作者当时身处国统区,所以只好把这种思想通过含蓄的象征手法来加以表现。这种表现手法的思路大致是“物——人——精神”。
对比。为突出白杨树的伟岸形象,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最直接的对比是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赋予两者不同的象征意义(楠木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象征国民党政府),突出白杨树这个主角。
其次是通过抑扬法来达到对比效果。文中第5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极力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文势波澜起伏。再如第2段中先写在黄土高原上长时间行驶使人感到“倦怠”“单调”等消极情绪,在这种情绪中陡然看到白杨树,那种振奋之情可想而知。这种前后文的情感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另外,我觉得文章还采用了绘画的技法。如描写黄土高原时的色彩调配,绚丽斑斓。以黄土高原的平坦辽阔作背景来渲染白杨树的挺拔,达到了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效果。还有对白杨树的外形的描写,如油画般精细、形神兼备。
迁移拓展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范例:
松树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外在形象:没有没有也许如果——(算不得)好女子(抑)



内在品质:伟岸——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伟丈夫(扬)
由树及人
四个反问:
1、只是树?(过渡)
2、(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北方的农民
3、(树)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哨兵
4、(树)靠近团结、力求上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生长环境---(烘托)--白杨---(对比)---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