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1张PPT。古
有
一
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请你猜猜他是谁?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侣俸中学 陶鸿中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 天 寺 风 景知人识文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小资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随笔式
小品文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
遂( )至
未寝( ) Jiě zǎoxìng suì qǐn读出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由朗读课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本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说说你的看法。 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也可询问同学或老师。 [念]
[相与]
[空明]
[盖]
[但]
[耳][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高兴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遂于是 ,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③[念]考虑,想到。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
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
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
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
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
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睡觉寝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⑤[相与]共同,一起。⑥[中庭]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⑦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交错纵横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交横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清闲的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 连光景的人。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⑩[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随笔式
小品文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用文中词语)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我们继续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参照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月光美景的?你认为写得好吗?为什么?合作学习读懂文本讨论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赏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精彩赏析 说说你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景物描写的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皎洁、澄清、透明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比喻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美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境美讨论:体会情感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闲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品味语言 读第一段,体会苏轼散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的特点。 品析语言的小窍门:抓住关键词语
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
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
严谨义丰。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减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调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换夜空月色如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背诵比赛和苏轼面对面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比较阅读 本文写月突出其___,写境突出其___,写影突出其___,写人突出其___,写情突出其 ___。(请各用一个字) 明、洁、疏、闲、达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松:坚韧不拔;
竹:高风亮节;
梅:凌寒傲骨。 思家时它能给你以慰藉
烦恼时它能抚平你受伤的心
闲暇时请你也来赏月。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中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多情的月儿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欣赏新诗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课文
3、请同学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发挥想象,以散文化形式,对文章进行扩写或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摹那个月夜,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