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21 《孟子》二章第六单元美文诵读 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泯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课前准备一、轻点文题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即为本文的主旨,全文的结论。二、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三、文言知识积累课文研读四、原文精解析
《富贵不能淫》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段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精析:以反问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
(2)“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精析: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精析:这是大丈夫之道的具体做法。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精析:指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段解:作者通过讲“礼”,反驳景春的观点,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精析: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精析:“故”字领起下文,表明由前面六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精析:这句话指出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即担当大任的能力。
段解:举例论证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在身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的道理。2.(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精析:以上几句承接上文,由古贤人引申至一般人,从正面论证忧困、挫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精析:由个人到国家,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就会灭亡的道理。与上文进行对比,从而归纳出中心论点。
段解:从正反两方面,由个人到国家,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储备知识链接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总计二百六十一章,约三万五千字,内容涉及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个人修养等方面。《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课文总结思想内容
《富贵不能淫》本文借“妾妇之道”表现了作者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认同和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追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当重任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