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在小学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同时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会用直尺画经过两个已知点的直线.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法.
【教学难点】射线的表示法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实际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三角板,窄木条,两个激光笔灯.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教学设计】
读一读:你知道太阳光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播的吗?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P. Fermat ,1601—1665)提出了一个“光行最短原理”,即“光线由点A到点B的路线,是所有路线中距离最短的路线”.光线可以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短的路线”,所以光在两点之间传播时,是走直线的;当光线被某一物体所阻挡时,这一部分光线就射不过去,相应在障碍物后面便形成了一个“影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房屋、树木或你自身都会在地上出现影子.
通过读一读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加深对数学家和数学史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一、认识图形,列举识别
活动内容和步骤:
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蜡烛 铁轨 极光
图片欣赏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利用两个激光笔灯演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不同)
3、找一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看作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之后教师板书课题《7.2线段、射线和直线》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为端点,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B两点的线段
经过A,B两点的直线
二、表示图形,认识符号
想一想:点是如何表示的?
活动内容和步骤:多媒体演示(从实例中抽象出线段、直线、射线)
如何表示线段呢?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如何表示直线呢?
(根据直线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射线又该怎样表示?
(根据射线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4、做一做、比一比
①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1中的两条直线.
图1 图2
②已知点O、P、Q(如图2),画线段PQ,射线OP,和直线OQ.
③请写出图3中尽可能多的线段、直线、射线.
④图4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⑶ ⑷
三、合作探索,明晰性质(四人一组)
活动内容和步骤:
画一画
⑴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⑵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用几枚钉子?
想一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索的方法,思考归纳概括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或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看一看
? 观察建筑工人砌墙时,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怎样用墨盒弹墨线?你能说明理由吗?
找一找
各组试再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数学事实的实例?
四、梳理概括、升华提高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整理成表
图形名称
图形
表示法
端点个数
直线
直线AB(BA)
或直线m
没有
射线
射线AB
一个
线段
线段AB(BA)
或线段a
两个
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探一探:已知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四个点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五、总结交流,体验成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本146页作业题
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实践、感悟出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直线的性质,又借助于教具、实物、多媒体等,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发现,使他们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同时还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让学生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并改变由老师提问题的方式,由学生来提问题,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反思中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