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9《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7 19: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蝉》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蝉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原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
  第一部分是“蝉的地穴”,主要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这一部分从蝉在地表的洞口写到地下的洞穴,再由蝉在洞穴的活动写到地上的脱壳,开创性地揭开了蝉的地穴以及幼虫在地下的生活之谜。第二部分是“蝉的卵”,主要介绍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介绍了蝉的产卵和蝉卵遇到的危险,再写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蜕皮以及到地下藏身的一系列经过,这样就与开头部分蝉的初次出现紧密衔接,把蝉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连为一体了。整个过程观察细致,记录详尽,体现出作者的研究之道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文章用文艺化的笔调介绍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无异于“讲昆虫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与同情。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重点的学习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此时接触到各具特色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其文体特征。同时学生对动物和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乃至拓展到《昆虫记》整书阅读有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把握蝉的习性——读科学的《昆虫记》。2.通过具体语段的品析,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读文学的《昆虫记》。
  3.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尊重生命的情感——读人文的《昆虫记》。
  4.进行《昆虫记》课外阅读拓展,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段的品析,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利用旁批研究问题,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尊重生命的情感。
  3.指导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总结阅读策略,拓展阅读《昆虫记》。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创意:
  课内利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本课,课外运用本课阅读策略进行《昆虫记》整本书拓展阅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奇人奇作,设问激发兴趣。
  在19世纪的法国,要研究昆虫,一般是将昆虫捕杀,通过观察酒精里的标本来研究。可是有这么一位奇人,他终身在野外与虫作伴,为观察昆虫,倾其所有甘守清贫;他用30年为昆虫写书作传,如痴如醉乐此不疲。更奇的是,他用为昆虫写的书被翻译为50多种文字,诱惑着世界各地的读者,被称之为“昆虫史诗”。这位奇人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这部奇书的名字叫《昆虫记》,今天要学的《蝉》就出自这部作品。这是怎样的一个昆虫世界?法布尔是怎样了解这个世界的?让我们通过《蝉》一窥其豹。
  二、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昆虫习性。
  (一)速读课文,概括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各自重点介绍了什么。
  明确:蝉的地穴:蝉的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建造地穴和出洞脱壳。蝉的卵:蝉的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产卵的危险和孵化后的脱皮和隐藏。
  (二)我们获取了关于蝉的生活习性哪些知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并判断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建造地穴:蝉涂墁的本领——有一种神奇的汁液(作比较)
  出洞蜕皮:蝉脱壳的过程——有一种奇怪的体操(摹状貌)
  产卵:蝉产卵的危险——有一种无耻的天敌(列数据、作比较)
  脱皮:蝉隐藏的过程——有一段危险的囧途(作比较、摹状貌)
  教师点拨:《昆虫记》是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其中像《蝉》这样详细写的有三十几种昆虫。这部作品也是我们的必读名著,毫无疑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更要总结《昆虫记》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的《昆虫记》”。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文究竟说明了什么,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旁批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同时利用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蝉》延伸到《昆虫记》上面,明白本课终极目的在于课外拓展阅读整套书。)
  三、质疑问难,梳理重点问题,捕捉本文特点。
  (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前面两篇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明确:这篇文章是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在表达方式的使用上,除了运用说明之外,还大量使用叙述和描写,使得文章有故事、有细节;又适当使用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有主题思想,有情感倾向;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使文章趣味盎然,比一般的说明文更有可读性。
  (二)提出赏析语言的要求,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蝉的生活习性转移到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来,将注目焦点集中到“文艺笔调”上,为下面抓住具体语句品析文章,阅读“文学的《昆虫记》”作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文和前面所学的说明文有所不同,引导他们通过质疑和讨论感受不同,不要直接抛出答案。)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勾画批注,赏析精彩语段,体会文学笔法。
  (一)本文从哪些方面入手赏析其文学性?
  明确:一般从生动的描写、修辞和用词方面入手赏析。本文着重结合动词的使用赏析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
  (二)结合具体语段,赏析生动的描写。
  勾画出两个章节中动作描写最生动的部分,选择动词使用最多、描写最精彩的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蝉的地穴”第10段,其中“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蝉尾部脱壳的过程,写出了蝉的灵巧可爱。
  (三)勾画批注文章中用了拟人手法的句段,选择几处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第一章第4段,用拟人手法写蝉的幼虫建造地穴的神奇本领,表现出对它的喜爱和赞扬;第二章第6段,用拟人手法写蝉被蚋掠夺卵的逆来顺受,表现了对蝉的怜悯和对蚋的憎恨。
  (四)从以上赏析中你可以看出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示例:从建造地穴可以看出蝉的聪明能干;从脱壳可以看出蝉的灵巧可爱;从被掠夺卵可以看出蝉逆来顺受;从落地隐藏可以看出蝉弱小可怜。
  教师点拨:由于文艺笔法的使用,使得蝉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昆虫,似乎它更具有人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昆虫记》,它是以人性观照虫性的文艺性说明文。“文学性”因此成为我们阅读《昆虫记》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的《昆虫记》”,阅读方法仍然是筛选式快速阅读和勾画批注。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是早就掌握的知识能力,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就可以达到目标,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是因为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说明文呈现出文学性这一特征。)
  二、研究旁批,关注作家作品,探究内在精神。
  (一)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旁批,关注法布尔。
  梳理9处旁批内容,看哪些是关于法布尔的?讨论其中可以发现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于法布尔的有四处:2、4、6、7。其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问题1:作者
  是怎样了解到蝉的习性的?问题2:作者对蝉怀有哪几种感情?
  (二)引导学生完成旁批中的设问,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式和对蝉的情感,探究其内在精神。
  明确:从2、4两处旁批可见,作者是凭着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求真求实精
  神来了解昆虫的,从中亦可见作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从旁批6、7可见,作者时而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时而又在笔端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可以说一心向蝉,快乐着蝉的快乐,痛苦着蝉的痛苦。学生通过品析文末充满诗意的抒情议论段,解决了旁批1、9中的问题:此段通过对比突出强调蝉经历了“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表现了对蝉热情歌吟生活的理解与赞扬,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蝉这小小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教师点拨:以上两个问题实际是我们学习《蝉》、接触法布尔和《昆虫记》最值得深思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表现出法布尔身上的科学精神,因此《昆虫记》科学的说明中充满了细节的真实;第二个问题表现了法布尔身上的人文精神,这使得《昆虫记》浸润了爱心和人文关怀。所以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法布尔会采用观察活体昆虫的独特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为什么《昆虫记》会用文学笔法来写,所有的真实和生动源于法布尔的三个热爱: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阅读“人文的《昆虫记》”。为了避免生硬灌输,利用旁批既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也能具体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旁批助读系统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当然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精当精彩的语言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所得。)
  三、回顾本课,总结阅读策略,布置阅读任务。
  (一)明确课外阅读要求。
  略读课后“阅读提示”和P121“名著导读”第一部分,了解拓展阅读全书是兴趣所致,更是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总结课外阅读策略。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明确《昆虫记》阅读策略:
  1.速读文章,概括昆虫习性——读科学的《昆虫记》;
  2.精读文章,赏析文学笔法——读文学的《昆虫记》;
  3.品读文章,体会精神内涵——读人文的《昆虫记》。
  (三)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学生一个月完成课外阅读,独立形成读书报告。
  (四)推荐其它阅读作品。
  【法】蒂皮.德雷格《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布封《动物素描》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学习的每一步都是学生对以往学法的迁移运用,其中充分利用了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第一步学生运用前面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蝉的生活习性,判断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本文与一般说明文有何不同,并让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抓住具体语段赏析生动的描写和拟人手法;第三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旁批深入体会作者精神,明确作品内涵;最后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名著导读的要求,总结《昆虫记》阅读策略,课外拓展阅读整书。
  本课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由课内到课外、由得法到用法”的语文学习思路。第四步将课文的学习和本单元后面的“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拓展到《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实际效果也非常好。这既是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名著导读”等助读系统来实践自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也是反复强化学生“课内得法,课外用法”的系统学习意识,“1+X”拓展阅读实践,更是为了建立起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系统。在一个月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兴趣盎然,对昆虫世界投入了深厚的感情,制作的读书报告异彩纷呈。后续我用了一个课时进行读书报告展示和交流,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