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
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2分钟)
二、预习检测: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5分钟)
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四、知识拓展(15分钟)
1、朗读三步走 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②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③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2、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五、能力提升(15分钟)
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出示中考链接题加以巩固
2、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情 叙事:首联 出使边塞 景
由 抒情:颔联 内心抑郁 由
事 绘景:颈联 塞外风光 事
发 叙事:尾联 战事繁忙 终
设计意图:
首联交代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描绘了沙漠景象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
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1、导入:
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白?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正课:(24”)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
(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设计依据:初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现。(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和强调??(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哪个词语更好??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3、当堂练习:10?(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4、小结:(2”)?学生学习活动小结。?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八、说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向往?
颔联? 远景 惊喜
?近景 喜爱?
故乡水送行舟? 依恋
《野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二、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背诵默写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诗句含义。这首诗朴素自然,晓畅通达很好理解,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谈,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之后用问题设置悬念引出作者介绍,这是在需要作者和写作背景时插入,孩子们更能接受,也显得自然有用。讲述王通与王勃是为了激起学生好奇心,顺势引导他们多读书,平时我会给孩子推荐可读的书目的。
在细读课文,赏析诗句环节我采用就近分组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展示回答,老师引导订正补充。力求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使学生对诗句有深入理解,体悟汉语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苦闷,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依然是学生主体,老师指导,师生共同合作,让孩子们依然感觉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是反复推敲,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所以让学生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诗文转化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根本无法体会文字的美,它们不过是一个个汉字的组合而已。在品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字词上,我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那一段,所以用换字的方法帮学生体会这几个动词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来是对诗歌语言和体裁特点的一个探究,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在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律诗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以前所学律诗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然后是布置作业,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全面、明晰、重点突出,只要通过板书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整个课堂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板书里。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纪行之作,作者们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让学生感受江山之多娇。《钱塘湖春行》由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于任杭州剌史期间,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如同展开一幅精美的画卷,把杭州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该诗语言浅近平易,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且很符合初中中学生理解背诵的要求。同时,这首诗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首尾呼应,中间又集中写景,体现出诗的结构美,它的这种写作特点也值得学生们借鉴。
(二)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鉴于此,我结合了所教年级与本课特点,从不同维度把握,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本诗;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推敲诗中用字的精妙之处,以此培养学生对唐诗的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自我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学生学生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没、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理解诗中所用“象中有兴”的写法,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2.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二.说教法
本课我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新课标针对古诗文的教学指出,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文本分析能力不是很强,鉴赏古诗词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授法。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作性,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诗歌同样需要注重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验感受,鉴于此,我还采取了讨论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去。
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与学同样重要。在学法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我采用的具体学法是:
首先,在课前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利用字典、网络等途径搜索课文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不仅让学生在讨交流中得到相互间的启发,突破解决重难点问题,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做好笔记,3储备知识,为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所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中去。本课导入,我采用析题导入法,以题中“钱塘湖”(即西湖)为关键点,导入本课。导语如下: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整体感知
1.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以此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不足之处由学生间相互补充,或者老师补充。
2. 播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字音、朗读节奏。接下来由学生朗读,加深诗歌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讲解。
(三)鉴赏分析
1.析题
点出诗题中所含有的记叙事件,同时指出此诗题中“行”,与《琵琶行》等歌行诗中“行”的不同,并简单介绍诗体律诗与歌行的相关知识。
2.了解大意
本诗语言浅白,可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说说首、颔、颈、尾四联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行踪,熟悉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自主探究
本步骤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诗中用字精妙之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能够自我得出结论,以此培养赏析古诗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为了凸显“春天”这一季节特点,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
(2)作者在勾勒景物的时候,分别用了哪些字眼来形容这些景物?这样用字的妙处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用“几处”而不用“处处”,用“谁家”而不用“家家”?
(4)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4.探析艺术特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在空间转换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西湖春景。虽写景,未写人,但诗中处处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领会诗中“寓情于景,象中有兴”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隐藏于景中的对西湖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四)小结
本课我采用的是知识性的小结,将课堂所教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知识。我的结语是: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在早春漫步所见的西湖之景,可以说是一首歌颂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的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全诗用字精妙,语言轻快明丽,读来令人目迷神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能熟练默写本诗。
2.课后搜集白居易关于西湖的诗,选择其中一首,试着赏析。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