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山地的形成课件(38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山地的形成课件(38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7-11 07:46:52

文档简介

山地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绘制褶皱、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
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
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主要的地貌景观和地质作用;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各类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并说明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山地类型的判断。
2.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材分析: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所以,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地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图及分析表格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小组
任务
一组
模拟褶皱山、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
制作褶皱山模型
标志出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
绘制图示,并添加文字说明。
二组
模拟板块运动
1.制作板块模型
2.解释裂谷、海洋、高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三组
模拟断块山形成
制作断块山、凹陷地带模型
绘制图示,并添加文字说明。
四组
模拟火山
1.制作火山模型
添加文字说明
要求:预习课本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规定任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影片,了解山地的地貌形态。
(多媒体播放《山脉》视频)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具体感知山地地貌】
师:在视频中,同学们目睹了哪些山脉风采?
生:喜马拉雅山脉、华山、富士山等。
(二)自主探究
师: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将手中的毛巾在桌面上铺平,每块毛巾都是一层岩层,如图将四块毛巾铺好,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铺毛巾顺序、侧面看地质构造、上面看地貌)

生:出现了连续的褶曲,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形态及褶皱山。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理解褶皱的形成】
师:课下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下面有请地理一组上台给大家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一:褶皱山脉的形成
生:上台展示褶皱山脉的形成。(指出褶皱形态、褶皱山地貌、背斜、向斜形态及地貌)
师:(补充、总结)
多媒体展示背斜山、向斜谷

多媒体展示背斜谷、向斜山:
师:图中的地形倒置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利用模型展示形成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师:播放动画,加深理解。(提示学生记笔记)
师:有的时候岩层缺失,我们无法根据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同学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师:点拨补充。(提示学生记到课本上)
过渡: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比如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呢?下面有请地理二组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生:展示探究成果。
板块生长边界,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海洋;板块消亡边界,相对运动,碰撞挤压,褶皱形成高大山系。
师:补充总结。(提示学生从课本中划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是不停地运动的。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模型的制作、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树立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小组讨论一:
哪里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哪里利于储水? 试分析其原因??
建隧道选址在甲还是乙处?试分析其原因?
生:讨论,发言。
师:点拨、总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讨论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探究二:断块山的形成
过渡:褶皱山的成因我们已然明了。那么泰山、华山、黄山等断块山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有请地理三组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生:展示断块山的形成。
师:补充、总结。
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多媒体展示案例:华山与渭河平原)
找区别:
外观
规模
岩层形态
褶皱山
连绵起伏
几十米到数千千米
连续完整
断块山
有陡崖
几十米到数千米
断裂,不连续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褶皱山、断块山的区别,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二者的地貌形态。】
小组讨论二: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为什么?
生:讨论、发言。
师:点拨、补充。
不能,因为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能,地下水沿断裂带出露。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讨论断层的实践意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探究三:火山的形成
过渡:褶皱山、断块山我们已经明确了形成原因。还剩最后一类山地——火山。请大家观看火山喷发时的壮丽画面。
(多媒体播放火山喷发的画面。)
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火山地貌有哪些呢?有请地理四组的同学们给大家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生:展示火山形成的原因、火山地貌。
师:点拨、总结。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装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岩溶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涌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的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足100米。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模型的制作、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树立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目的: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形成本节知识的知识树。】
【板书】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哪座山脉与泰山成因相似?( ) 【难度系数 ★】

2. 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难度系数★★】
A.地震?????????????????B.滑坡 C.火山喷发?????????????D.泥石流
3.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 【难度系数★★★】
A. 甲——褶皱 B. 乙——山岭 C. 丙——谷地 D. 丁——向斜
4. 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难度系数★★★★】
A.天然气、水、石油?????????????? ?B.天然气 、石油、水
C.石油、天然气、水?????????????? ?D.水、石油 、天然气
5. 图示地区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难度系数★★★★★】
A. 断裂 褶皱 侵蚀 堆积 B. 褶皱 断裂 堆积 侵蚀
C. 侵蚀 褶皱 堆积 断裂 D. 褶皱 断裂 侵蚀 堆积
6.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 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甲处属于( )
【难度系数★★★★★★】
背斜成山 B. 背斜成谷 C. 向斜成谷 D. 向斜成山
自我反思:
(五)自主整理
(六)作业: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空间感较强,知识较为抽象,模型制作、模拟山地的形成,可帮助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课件38张PPT。学习目标1. 了解褶皱、断层的含义,能够识别褶皱山、断块山,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和解释其成因。
2. 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能够结合实例说出其实践意义。
3. 能够识别火山,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了解火山的规模和结构。
4. 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探究一:褶皱山的形成背斜山向斜谷AB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AB老新新老1.哪里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哪里利于储水? 试分析其原因?? 2.建隧道选址在甲还是乙处?试分析其原因?小组讨论一1.哪里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哪里利于储水? 试分析其原因?? 2.建隧道选址在甲还是乙处?试分析其原因?小组讨论一气油水探究二:断块山的形成断层:断裂+相对位移华山华山断 层 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小组讨论二断 层 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小组讨论二断 层找 区 别找 区 别多有陡崖连绵起伏连续完整断裂,不连续几十到数千千米几十到数千米课堂小结1234563650米5145米6500米7028米8300米顶峰 8844.43米1.下列哪座山脉与泰山成因相似?( )
D 【难度系数 ★】2.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B.滑坡 C.火山喷发?????????D.泥石流C【难度系数★★】3.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褶皱 B.乙——山岭
C.丙——谷地 D.丁——向斜【难度系数★★★】D4. 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水、石油???????????????B.天然气 、石油、水
C.石油、天然气、水???????????????D.水、石油 、天然气D【难度系数★★★★】5. 图示地区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 断裂 褶皱 侵蚀 堆积
B. 褶皱 断裂 堆积 侵蚀
C. 侵蚀 褶皱 堆积 断裂
D. 褶皱 断裂 侵蚀 堆积 【难度系数★★★★★】D6.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 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甲处属于( )
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 D.向斜成山【难度系数★★★★★★】6.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 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甲处属于( )
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 D.向斜成山老老新新甲B【难度系数★★★★★★】1234563650米5145米6500米7028米8300米顶峰 8844.43米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66%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58%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50%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41%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37%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31%作业:完成学案表格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姓名: 班级:
【预读教材】
褶皱山
1. 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
2. 基本形态:
(1)背斜:岩层一般 ,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 。
(2)向斜:岩层一般 ,地貌发育为谷地,但因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 。
3. 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的 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
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 或发育为 。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 。
断块山
1.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 和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体发生 ,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而形成。
2. 形成地貌
(1)水平位移: 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2)垂直位移:
① 岩体相对下降:形成 或低地;
② 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 。
火山
形成:地下深处的 ,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岩浆活动地貌类型
(1)熔岩高原:地下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壳的 流出而形成,如 ;
(2)火山:岩浆沿着地壳 或管道喷出而形成,如 。
3. 火山构造:
(1)火山口:中央低凹的 洼地;
(2)火山锥:上部坡度 ,下部坡度 。
【难点解读】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岩层形态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岩层新老关系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
图示
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及判断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勇攀高峰】
1.下列哪座山脉与泰山成因相似?( ) 【难度系数 ★】

2. 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难度系数★★】
A.地震?????????????????B.滑坡 C.火山喷发?????????????D.泥石流
3.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 【难度系数★★★】
A. 甲——褶皱 B. 乙——山岭 C. 丙——谷地 D. 丁——向斜
4. 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难度系数★★★★】
A.天然气、水、石油?????????????? ?B.天然气 、石油、水
C.石油、天然气、水?????????????? ?D.水、石油 、天然气
5. 图示地区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难度系数★★★★★】
A. 断裂 褶皱 侵蚀 堆积 B. 褶皱 断裂 堆积 侵蚀
C. 侵蚀 褶皱 堆积 断裂 D. 褶皱 断裂 侵蚀 堆积
6.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 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甲处属于( ) 【难度系数★★★★★★】
背斜成山 B. 背斜成谷 C. 向斜成谷 D. 向斜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