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杯子、食品袋、报纸、硬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实验记录单1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和游戏的方式,揭示主题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学生积极探究)
2.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你不能坚持的时候就停下来。
(1)同学们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生答:发闷、难受??)
(2)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答)
3.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它就得先把它给找出来。同们可以看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器材(食品袋、,吸管,气球、注射器),想选用什么来找到空气呢?
(2)学生上讲台做实验(师指导并引导其它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2.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在袋子中、杯子中等,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引导学生发现: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等,教师相机(板书:性质 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等)?
三、观察实验,在现象中认识性质
1.师:空是无色无味而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也像我们的桌子、椅子、文具盒等占有一定的空间吗?我们一起来了探究探究吧!
2.师讲实验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
纸团会湿吗?
(1)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先让学生注意:
A.纸团要塞紧,以免杯口朝下时掉下来。
B.压入水中时要慢并竖直。
C.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和杯口的水擦干净,然后才取出纸团。)
3.学生积极主动上讲台参与,师旁边观察,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其操作过程,验证猜想结果。
4.回归问题。教师先提问纸团:“为什么杯子浸在水里,你们的纸团没有浸湿呢?”再引导学生认识:水进不去,是因为被杯子中的空气挡住了。我们虽然看不见杯子中的空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5.如果我们想让杯子里的纸变湿,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思考,讨论。?
6.师:实验不仅有趣还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想继续做实验吗:
7.实验二:同学们请看老师这儿有个装在瓶子里的气球,想请个同学上来把它吹大,谁来试试?
(1)学生尝试。
(2)引导学生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联系前面纸团的实验)
(3)总结: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证明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4)谈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把这个气球吹大?
(5)学生思考、交流。(把瓶子戳几个洞、插根吸管等)
四、再次动手,研究其他性质
1.空气除了这些性质还有其他性质吗?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试一试,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2.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你
发现了什么?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有质量)
3.我们另一只充满气的气球解开,让气球的口对着一位同学,猜想会有什么发生?(请那位同学说一下感受)师引导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板书流动性)
4.师出示一只充满气的塑料袋。问:这袋子里装满了什么?(生答)我们来压一压,会有什么感受?(几个同学一组,提醒:不能太有力)(生反馈:有弹性并板书:有弹性))?
五、总结延伸,作业布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有关空气的什么知识?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用知识,大家有继续实验的冲动吗?)那么请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证明饼干、砖头、羽经绒被里是否有空气?老师期待你们的表现。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性质 空气占据空间
具有流动性
能被压缩
水 空气
相同点:透明、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占据空间、能流动
不同点:水很难被压缩,空气很容易被压缩、同体积的水比空气重
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的空气越多,弹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