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1 22: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知识要点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kuì( )退 泄气( ) dū( )战 锐不可当( )
遁形( ) 仲裁( ) qiáo首( ) bǐng息敛声( )
纂改( ) lǐn冽( ) xián熟( ) 殚精竭虑(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井画线,改正在括号里。
(1)要塞 业已 健树 一丝不苟 ( )
(2)初衷 酷似 潇洒 惊心动魂 ( )
(3)轻盈 抵赖 咆啸 镌刻 桅杆 ( )
(4)浩翰 督战 紧绷 默契 妄图 ( )
3.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 )
(2)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 )
(3)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 )
(4)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
4.选词填空。
(1)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已的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 坚定 坚守)地执行毛主
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溃退 溃败 溃逃),
毫无斗志。
(3)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
奥斯陆 (举办 召开 举行)。
(4)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人声鼎沸)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5)“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 (风格 风度 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6)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
(维持 爱护 维护)和平。
知识要点二:语言运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
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博,默默奉献……
B.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
舰斩浪向前。
C.根据诺贝尔的遗属,“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
信念、磅礴的力量。
6.为下列句子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②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③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
④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⑤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奖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A.⑤④②③① B.⑤④②①③ C.③①⑤④② D.③①④⑤②
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有”“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内心充满
(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8.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9.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知识要点三:文学常识
10.消息是 、 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最大特点是 和 。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 说话。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 、 、 和结语四部分
11.新闻特写兼有 和 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 性、
性与 性,所以更接近于 体裁。
12.《“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选自1982年11月25日《 》。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 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

13.《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选自《 》,
向我们介绍了 的过程,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知识要点四:课文理解
14.下列对《“飞天”凌空——跳水姑娘昌伟夺魁记》一课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
项是( )
A.文中运用比喻、拟人、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
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B.在1.7秒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便展现在读者眼前。
C.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白云的“飘浮”、飞鸟的“掠过”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将吕伟“修长美妙的身体”“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
D.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
的人才太多了”的评价,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博、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15.阅读课文《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回答问题。
(1)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战斗时间是
“二十日午夜”,其意义在于: 。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分析句子中的“已”“广大”“正”的作用。

(3)这则消息用词准确,感彩鲜明。请在导语中找出表现我军、敌军状态的词语,
写在横线上。
①我军英勇善战:
②敌军不堪一击:
(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
字里行间带有感彩。但上一题中我们却找出了一些感彩鲜明的词语,请结合这些词语谈谈你的看法。


16.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导语中“百万”说明了什么?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文章详述了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试筛选关键信息,简述该新闻
为何先写中、西路军的渡江情况。

(4)文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5)下面文字是当时的前线记者阎吾写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中的一个片段,试把
它和上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说说两文区别在哪里。
21日黄昏,江北某地(在安庆、芜湖间)解放军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大小战船。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站满居民、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家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焦急地等候着。忽然,南岸上空飞起了登陆的信号弹,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立时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战船继续从各港ロ涌出,加速向对岸驶去。














参考答案
1.溃 xiè 督 dāng dùn zhòng 翘 屏 cuàn 凛 娴dān
2.(1)健 建 (2)魂 魄 (3)啸 哮 (4)翰 瀚
3.(1)推枯拉朽 (2)修绝人寰 (3)白手起家 (4)眼花缭乱
4.(1)坚决 (2)溃退 (3)举行 (4)震耳欲聋 (5)风采 (6)维护
5.A 6.D 7.B 8.C
9.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声音的巨大,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表明战斗机着舰时的速度之快震城人心、“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非常平稳。
10.迅速 简要 时效性强 真实客观 事实 导语 主体 背景
11.新闻 文学 新闻 时效 真实 通讯
12.光明日报 第九届亚运会 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13.人民海军报 “辽宁舰”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
14.A
15.(1)说明内战原因全在于国民党政府拒签国内和平协定(意思符合即可)
(2)“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3)①万船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②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这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对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6.(1)“百万”说明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改掉不好。因为改后语言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①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3)①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抵抗均“甚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为突出重点,扬我军威,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②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故先写中路军渡江情况。(意对即可)
(4)“此种情况”指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5)①毛文纵观全局,对三路大军分别介绍、阎文只对中路军渡江情况加以介绍。②毛文概括介绍,阎文具体描绘。③毛文有评论,阎文几乎没有。④毛文写了敌军情况,阎文几乎未写敌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