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课前五分钟 课前每日一诵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 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课前每日一诵毛泽东识《红星》 诵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此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去形容:“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过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谜。背景资料许多未解之谜红军苏维埃共产党政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24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个人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斯诺和毛泽东 1936年斯诺在陕北保安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加拿大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又名《西行漫记》解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读《红星》 诵 读书方法指导如何阅读纪实作品纪实作品: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特点:用事实说话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纪实作品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阅读纪实作品应该做到他在序言的最后一句写到;
——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遥祝最后的胜利!红星照耀中国他临终的遗言是什么?
——我热爱中国 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顺序?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目录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埃德加.斯诺的困惑专题: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红色人物我介绍阅读纪实作品应该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悟《红星》 诵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如:斯诺在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说明什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的态度和想法都改变了。读书方法指导阅读纪实作品,最终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谈我的感悟阅读纪实作品应该做到
现在,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甚至照耀全世界。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红星照耀中国《红星》阅读规划 诵阅读规划阅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