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音频+练习(共13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音频+练习(共13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4 16:26:29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红星照耀中国》 常考题目 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作者介绍: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进行探索和报道。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影 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激励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一、《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 (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 )。斯诺西行漫记三、《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四、《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附篇目: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五、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六、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 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七、在井刚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八、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过程: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 张学良, 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年12月12 日,发动“ 兵谏” ,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 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九、《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1) 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2)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 ,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 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十、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十一、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的 (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 ,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 ) ,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 ,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 ( )徐海东徐特立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朱作其江西老表老李十二、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十三、《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一九三七年十月, 《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十四、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十五、朱德在妻子康克清眼中的性格是什么?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十六、斯诺出发去中国前做了什么预防准备工作? 当时在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在臂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十七、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第二:《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用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能力;
第三:《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书中 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不衰的另一因素;
第四:《西行漫记》所特有的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其畅销不衰。谢 谢!《红星照耀中国》常考题目及答案
★ 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 作者介绍: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进行探索和报道。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 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激励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一、《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
三、《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
四、《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附篇目: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五、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答:
六、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七、在井刚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答:
八、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
答:
九、《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
答:
十、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案:
十一、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的 ( )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 ,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 ,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 ( ) ,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 ,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 ( )
十二、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答:
十三、《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
十四、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答案要点:
十五、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
十六、斯诺出发去中国前做了什么预防准备工作?

十七、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答:
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四、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精神; ③ 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 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 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 的。
七、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八、过程:在劝说蒋介石 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 张学良, 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动" 兵谏" ,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 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1) 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2)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 ,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 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 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十一、徐海东 徐特立 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 朱作其 江西老表 老李
十二、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十三、一九 三七年十月, 《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十四、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十五、1、天性极端温和;2、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3、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十六、:当时在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在臂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十七、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第二: 《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用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 的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能力;
第三: 《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书中 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不衰的另一因素;
第四: 《西行漫记》所特有的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 使得其畅销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