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4 16: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富贵不能淫》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景 春 曰/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一 怒 而 诸 侯 惧/安 居 而 天 下 熄
孟 子 曰/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 子 未 学 礼 乎/丈 夫 之 冠 也/ 父 命 之/女 子 之 嫁 也/母 命 之/ 往 送 之 门/戒 之 曰/ 往 之 女 家/ 必 敬 必 戒/无 违 夫 子/ 以 顺 为 正 者/妾 妇 之 道也/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 天 下 之 正 位/行 天 下 之 大 道/ 得 志/与 民 由 之/不 得 志/独 行 其 道/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字词解释】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安居:安静。
熄:停息、平息。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评析】
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字词解释】
是:这。
焉:怎么,哪里。
子:你。
命:教导、训诲。
之:去,到。
戒(之):告诫。
(必)戒:谨慎。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居住。
(广)居:住所。
由:遵循。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评析】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主旨
感情公孙衍合纵一怒诸侯惧张仪连横安居而天下熄以顺为正,妾妇之道树靶子结构
梳理批驳树标准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远大理想道德操守大丈夫1. 独特的论证方式。本文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3.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中心突出。内容
精析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对;正确)
②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③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④富贵不能淫(古义:迷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通假字古今
异义往之女家(同“汝”,你)一词
多义①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父命之(代
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去,到)
②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③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词,能够)得志(动词,实现)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淫,惑乱,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移,改变,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屈服)词类
活用1. 居天下之广居, , 。
2. 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3. 在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贫 贱 不 能 移立 天 下 之 正 位行 天 下 之 大 道威 武 不 能 屈: 一 怒 而 诸 侯 惧 安 居 而 天 下 熄一、根据课文默写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岂不诚大丈夫哉( ) 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3. 往送之门( ) 4. 往之女家( )
5. 必敬必戒( ) 6. 居天下之广居( )
7. 与民由之( )
8. 富贵不能淫( )
9. 贫贱不能移( )
10. 威武不能屈( )真正,确实居住这去,到同“汝”,你谨慎使……淫,惑乱,迷惑遵循使……移,改变,动摇使……屈,屈服三、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实守信 B.戒之曰/必敬必戒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与民由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妾妇之道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富贵不能淫/若夫淫雨霏霏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必敬必戒/清规戒律CC1.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四、句子翻译(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其惑乱淫逸,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
五、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 《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反复阅读文
章并举例分析。
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六、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
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礼”“仁”“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
遵循的道德准则。
B.孟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
服力。
D.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A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虽然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纷
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妾妇之道”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是“小
老婆之道”,只是一味地顺从而不知道劝谏。
C. 孟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得顶天立地,做人要做得像个样子。就是
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品质,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同样
的信念处理事情。
D. 在孟子看来,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自走好自己的路的人就是大丈夫。D王冕痴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④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⑤。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节选自《元史》)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曷:同“盍”,为什么。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⑤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窃入学舍/舍生而取义者也
B.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或异二者之为
C.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丈夫之冠
D.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同舍生皆被绮绣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 潜 出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3. 通读选文,概括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每点不超过5个字)①勤学(苦学、痴学);②从师(跟韩性学习)。(意近即可)D// /韩滉身居高位不骄奢
滉①虽为宰相子,性节俭,衣裘茵衽②,十年一易。甚暑不执扇,居处漏薄③,取庇风雨。门当列戟以父时门第不忍坏乃不请。堂先无挟庑④,弟洄稍增补之,滉见即彻⑤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若摧圮⑥,缮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潔⑦疾恶,不为家人资产。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
【注释】①滉(huàng):韩滉,唐宰相韩休的儿子。②茵:坐垫。衽:席子。③漏薄:简陋。④庑(wǔ):廊屋。⑤彻:同“撤”,撤去。⑥摧:折断。圮(pǐ):毁坏倒塌。⑦清潔:清廉正直。潔,同“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一易/寒暑易节
B.吾等奉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缮之则已/入则无法家拂士
D.清潔疾恶/奋笔疾书AA(更换)(B.继承/侍奉;C.就/如果;
D.痛恨/快速)2.对画横线句子“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前的君主曾在这里容身,我们继承下来,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
B.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在这里侍奉他,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
C.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继承下来,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
D.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在这里侍奉他,常常担心会掉下去。C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门 当 列 戟 以 父 时 门 第 不 忍 坏 乃 不 请。//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韩滉怎样的高风亮节?身居高位而不骄奢,生活俭朴,清廉正直。5.韩滉这段故事对我们立身处世有何启发?启发:生活要勤俭朴素,为人要清廉正直。 【参考译文】韩滉虽然是宰相的儿子,可是生性节俭,衣服、皮裘、坐垫和席子等用品,十年才更置一次。酷热天气也不拿扇子,住处十分简陋,仅满足于遮蔽风雨。(按照他的职位)门前应当排列戟这种兵器,因不忍损坏父亲原来的府第门户,就不向皇帝请求。正屋周围原先没有廊房,他的弟弟韩洄稍加扩建,韩滉见了立即令人撤去,说:“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继承下来,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如果毁坏倒塌,修补一下就可以了,怎么敢改建扩充来损伤勤俭的美德呢?”韩滉身居高位,清廉正直,痛恨坏人坏事,不替家里的人购置产业。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俨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④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④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⑤乡:同“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命之拜/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拜/肃遂拜蒙母
C.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才美不外见
D.吾事毕矣/原形毕露AA(身边跟随的人)(B.下跪/拜见;C.对待/通“现”;D.完结/完全)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亡不能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身为国家之臣,国家危亡而无能为力,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3.文中画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天 祥 不 寝 处 坐 达 旦 遂 移 兵 马 司 设 卒 以 守 之。///4.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表明心志。【参考译文】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
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押文天祥到厓山,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厓山被攻陷后,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身为国家之臣,国家危亡而无能为力,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重他,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祥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绝食。
到了燕京,元政府招待文天祥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于是张弘范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朝南方跪拜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