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4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án) ??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枝(qiú) 无边无垠(yíng) ????
C.锤炼(chuí) 秀颀(qí) ?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泛出(fàn) 旁逸斜出(yì) 坦荡如砥(dǐ)
2、下面词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3、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016·鄂州)
①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②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③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④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⑤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⑥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
A.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⑤③⑥② C.③②①⑥④⑤ D.③⑥④②⑤①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 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 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 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 )
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 桓侯故使人问之 答( )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答( )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 臣是以无请也 答( )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梁衡《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丙)段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B 3、C 4、C 5、B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 B ⑵ A ⑶ A ⑷ D
3、 A
4、 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 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 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 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 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二)课内精读
①②③④‖⑤⑥
①
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三)类文阅读
1、(甲)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拟人,打比方
5、抒情 说明
6、D
课件36张PPT。白杨礼赞人教版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西北吗?见过那一排排卫兵似的白杨树吗?如果你没见过,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茅盾这篇《白杨礼赞》去见识一下这了不起的白杨树吧。初读感知 1、读完课文,你对标题“白杨礼赞”有何理解? “礼赞”即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赞美某人某物。标题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用崇高的敬意去赞美白杨树。初读感知2、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的?外部形态参天耸立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正直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初读感知 3、白杨树有哪些内在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树的精神:力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坚强不屈、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品质,正是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内在品质初读感知 4、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1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2-4段)描写白杨树生长的垂危环境。初读感知(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文的主题。(9段)通过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5-6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茅盾是他的笔名。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代表作有《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背景链接背景链接字词积累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倔强(jué jiàng)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外壳(qiào) 倦怠(dài)字词积累秀颀:美而高。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课文精读 1、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只是在赞美树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赞美的不只是树。从第7段中的四个“难道”和第8段中的两个“跟……相似”即可看出。课文精读2、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课文精读3、作者在写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的同时,又写了另外一种感觉:“单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只有麦浪,虽美,但缺乏和谐,因而显得单调,但因为白杨树的出现,使得单调的黄土高原增添了新的生机,使人的感觉有了新的突破,再一次体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课文精读4、第7段开头为什么要写白杨树“不美”? 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与法。作者首先写白杨树外形也许“不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但是”转折,突出了白杨树内在品质的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课文精读 5、读第7段中四个“难道”引出的句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并想一想它们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加深的。作用 这四个句子采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课文精读 5、读第7段中四个“难道”引出的句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并想一想它们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加深的。句式由树及人,启发人们对树的象征意义的思考;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由白杨树的傲然屹立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由白杨树的力争上游联想抗目军民的精神意志课文精读 5、读第7段中四个“难道”引出的句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并想一想它们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加深的。小结 这四个句子,从联想的内容到对象,都逐层深入,从而达到歌颂北方广大抗日军民的目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深远的境界。课文精读 6、第8段也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似乎与第7段重复,可不可以删去?课文精读7、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语言品析1、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准确凝练生动第2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归纳白杨树的内在品质生动简洁准确 2、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语言品析第7段的四个反问第8段的两个“跟……相似”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语言品析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写法探究写法探究写法探究写法探究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景物,值得我们去描写,去赞美,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描写你身边的某一事物,并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字数在300字以上。巩固提高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倔强( )
婆suō( ) 倦dài( ) 秀qí( )
yín dǐ jiàng 娑 怠 颀...巩固提高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白杨树惋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 )
(2)确是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 )
(3)当你在积雪初溶的高原上走过( )
(4)让那些溅视民众的人们去赞美楠木( )
惋—宛 练—炼 溶—融 溅—贱巩固提高3、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课题
白杨礼赞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3、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难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西北吗?见过那一排排卫兵似的白杨树吗?如果你没见过,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茅盾这篇《白杨礼赞》去见识一下这了不起的白杨树吧。
听。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读完课文,你对标题“白杨礼赞”有何理解?
明确:“礼赞”即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赞美某人某物。标题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用崇高的敬意去赞美白杨树。
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的?
明确: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白杨树有哪些内在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树的精神: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坚强不屈、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品质,正是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段)描写白杨树生长的垂危环境。
第三部分(5-6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文的主题。
第五部分(9段)通过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谈感受。
读课文,找答案。
培养学生感悟课文,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培养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和归纳段意的能力。
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茅盾是他的笔名。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 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笔记。
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选择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dài)
倔强(jué jiàng)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外壳(qiào)
2、解释下面词语。
秀颀:美而高。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笔记。
积累字词
精读课文
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只是在赞美树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赞美的不只是树。从第7段中的四个“难道”和第8段中的两个“跟……相似”即可看出。
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环境是为了突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为后文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作者在写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的同时,又写了另外一种感觉:“单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只有麦浪,虽美,但缺乏和谐,因而显得单调,但因为白杨树的出现,使得单调的黄土高原增添了新的生机,使人的感觉有了新的突破,再一次体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7段开头为什么要写白杨树“不美”?
明确: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与法。作者首先写白杨树外形也许“不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但是”转折,突出了白杨树内在品质的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读第7段中四个“难道”引出的句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并想一想它们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加深的。
明确:这四个句子采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在内容安排上,作者是逐层加深句子的内涵: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对树的象征意义的思考;
第二句: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引出它与北方的农民的相似关系;
第三句:再由白杨树的傲然屹立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再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争上游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目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这四个句子,从联想的内容到对象,都逐层深入,从而达到歌颂北方广大抗日军民的目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深远的境界。
第8段在内容似乎与第7段重复,可不可以删去?
明确:不可以删去。第7段用了四个反问句,指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8段是对这个象征意义的解释和补充,使其象征意义更明确、更直白,同时也对这个象征意义起到了一个强调突出的作用。
7、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不当之处 起到呼应篇首的作用。
学生整理答案,写在草稿本上。
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重点细节的作用。
语言品析
本文语言有如下特点:
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如第2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以及第7段归纳白杨树的内在品质,都能体现出这些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比如第7段的四个反问以及第8段的两个“跟……相似”。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能力。
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讲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用白杨树象征我国北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一)象征手法的概念: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二)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其次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一共1、4、6、9四个自然段中反复运用“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来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三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第7段中,作者首先说白杨树的外形“不美”,然后反衬出它的内在品质的美。
第四是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凝炼,富有感染力。
讨论交流
进一步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景物,值得我们去描写,去赞美,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描写你身边的某一事物,并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字数在300字以上。
思考。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巩固提高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倔强( )
婆suō( ) 倦dài( ) 秀qí( )
(yín dǐ jiàng 娑 怠 颀)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白杨树惋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 )
确是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 )
当你在积雪初溶的高原上走过( )
让那些溅视民众的人们去赞美楠木( )
(惋—宛 练—炼 溶—融 溅—贱)
3、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写黄土高原、写白杨树的形、神,其实,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中华民笔的赞美之情,这一“神”一直没散过。希望同学们能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了解散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常识。
听。
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散文的特点。
板书设计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