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 3-1《声音的产生》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 3-1《声音的产生》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5 13: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教学难点:
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材料一:食品袋、橡皮筋、钢尺、装有大米的塑料瓶
?????? 材料二:音叉、装水的塑料水槽
2、教师准备:鼓、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师:(出示鼓号队乐器“镲”)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件礼物,谁有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生上台示范,敲出声音
3、师补充:我想让它一发出声音就立刻停止,谁有办法?(生上台尝试)
4、师: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都很好学,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二、动手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教师提问:要研究声音,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弄出一些声音出来。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出示一个保鲜袋,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它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
3、小组比赛:(出示实验材料)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并记录下来。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喜欢的物体试一试。
4、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做得更好,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投影:注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铁钢尺。
实验结束,把器材放回原处。
5、学生领取材料,并动手操作。
6、交流制造声音的办法。
7、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
8、师小结: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来回、迅速地运动,我们把它称作振动,也就是说,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过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活动(二)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出示鼓,轻轻敲击一下敲击鼓面,学生观察。(听到声音了吗?根据前面的实验说明鼓也在振动,那你们看到鼓在振动吗?)
?2、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知道鼓在振动呢?(请学生上来演示)  
?3、师:有些物体发声的现象我们用肉眼可以直观的发现,而还有很多我们是无法直观的看到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别的辅助材料来观察。
???4、师:出示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
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生自由回答)老师准备了水和乒乓球,请同学们用橡皮锤敲击过的音叉接近它,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5、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学生演示,汇报。
四、进行实验、归纳结论。
1、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板书:产生)
2、师:一开始上课时,有同学用一“”的方法,声音就没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其他材料振动时发出了声音,让它停止振动,声音是不是也会消失呢?选择不同的材料自己试一试.
3、交流。(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4、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五、联系生活、拓展活动
1、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2、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学生进行猜测。)
4、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5、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师:
六、课后延伸  
???师出示哨子,吹出高低不同的哨声(同一个哨子,为什么会吹出不同的声音来呢?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
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是苏教版四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这单元的起始课。这一教学内容我前后多次试教,每一次试教之后的反思与改进都是一种折磨,折磨中带有对教学环节的忍痛割爱,也有面对疑难时的苦思冥想,更有力求完美时的全盘否定,但正是这样的反思与改进带给我和学生一次次的激动,一次次的愉悦,一次次的难舍难分。
一、巧用“活动—发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的,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课一开始,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活动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停留于制造声音这个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前期的发现,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众说纷纭的局面,让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动力开始深入研究。
二、运用方法的多样性,唤醒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源来自对现状的不满足。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科学课程所担负的一大重任。在本课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完成单独、单一的活动难度并不大,同时也体现不出学生的差异发展,层次发展,而要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得以触发。如“利用各种方法证明音叉在振动”这一环节的试教过程中,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学生潜意识地想方法,于是便有学生利用身边的保鲜袋、塑料瓶、透明胶带等等来加以证明,当学生为自己的新想法感到欣喜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同时学生也领悟到同样的问题可以由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要证明某一事物我们可以借助其它事物来解决的道理。
三、提供良好教学支架,促动学生有效思维发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材料越多,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分散,所关注的焦点就扩大。针对于此,从材料的结构型考虑,我选择以橡皮筋和尺子作为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核心材料,将鼓和音叉作为放大物体振动现象,验证声音产生原因的辅助材料,最后以镲为补充材料,通过停止振动而声音停止的现象,引发学生产生逆向思维,加深声音产生原因的认识。这一过程中,核心材料帮助学生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辅助材料协助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有效巩固,而补充材料则进一步验证了科学概念。
生活型的材料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塑料瓶、保鲜袋、乒乓球这些生活化的东西用到课堂中,明显地放大了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牢牢抓住了学生探究的思维。
????通过本课试教,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做到课前多谋,课上多磨,课后多思索,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