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阅读课文,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释疑
多媒体展示:也可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再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渡江战役: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内的反对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初读文章,牢固筑基
朗读课文:
①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②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③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识记字词,巩固基础
芜湖(wú) 荻港(gǎng)溃退(kuì) 歼灭(jiān) 摧枯拉朽(xiǔ)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课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即已:就已
新闻知识讲解: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体裁:新闻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公报、采访札记、答记者问等。
新闻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
新闻特点:
真实性: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
时效性:新闻所反映的是变动中的事实,必须及时报道。
公开性:新闻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
新闻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
消息
消息是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有时又叫新闻。消息作为一种文体,指的是报到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征有:用事实说话;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时效性最强;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
时间:二十日午夜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总司令的命令。
经过及结果: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包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别报道了我中路、西路和东路三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自己动手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级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就昨晚观看的新闻概述内容,概括本新闻的六要素。
2.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理清两篇新闻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新闻的结构。
(2)、细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理清文章内容,体会新闻特点。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三、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示例一: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示例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示例三:“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示例四:“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总结语言特点
①庄重鲜明,激情昂扬。
②凝缩精练,深刻概括。
③措词准确、文白相间
四、总结与作业布置
1. 总结:这两则新闻,语言准确精炼,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读起来振奋人心!
读这两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溃败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观看最近几天的《新闻联播》,边听边分析新闻的结构。
五、板书设计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两则
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炼
教学反思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课件21张PPT。消息二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毛泽东的诗词雄浑豪迈,气势宏伟,如《沁园春 雪》《长征》等,创作成就很高。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背景知识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字词积累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课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即已:就已芜湖(wú) 荻港(gǎng)溃退(kuì) 歼灭(jiān) 摧枯拉朽(xiǔ)文学常识 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文学常识(1)体裁:新闻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公报、采访札记、答记者问等。
(2)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
(3)特点:真实性: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
时效性:新闻所反映的是变动中的事实,必须及时报道。
公开性:新闻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
(4)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经过及结果: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日午夜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主题分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包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别报道了我中路、西路和东路三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第二课时结构分析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导语 概括主要内容 顺利渡江主体 阐释具体内容结语 总结全文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英勇战斗人民必胜敌军必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电头导语主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材料来源、时间
(真实、及时)人员、人数、战绩、
区域、结果(简明)中路军:首先突破,二十四小时内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已渡三分之二,
余部一天内可渡完
原因:我军势不可挡,敌军无心恋战东路军:突破“很巩固”的防线,三十五万大军已大部渡过,余部一天可渡完。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内容分析“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内容分析 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内容分析 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小组活动找出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重点分析语言特点:
①庄重鲜明,激情昂扬;
②凝缩精练,深刻概括;
③措词准确、文白相间。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 观看最近几天的《新闻联播》,边听边分析新闻的结构。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