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2019年语文八年级上册15 白杨礼赞 课件(幻灯片14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2019年语文八年级上册15 白杨礼赞 课件(幻灯片14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6 10:47:44

文档简介

15.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情绪。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3.理解文章运用的欲扬先抑和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学会运用排比和范文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课文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1.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句。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字词积累
恹恹 旁逸 晕圈 倔强 婆娑 虬枝 楠木 秀颀 参天 主宰
刹那 毡子 外壳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树”,有何用意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突出本文的中心,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
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四、再读文章,重点分析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紧靠团结,力求上进。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第八段是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点明文章的主旨。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4.小组讨论: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你认为这里楠木象征什么样的人?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五、延伸迁移
凝望树木,常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写树的佳作很多,如曾卓《悬崖边的树》、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张晓风《行道树》、赫尔曼·黑塞《树木》等,课外找来读一读,看看作者寄托在树身上的情思有什么不同。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六、本课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七、布置作业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八、板书设计
干:笔直 绝无旁枝(正直)
枝:向上 紧紧靠拢(团结)
白杨礼赞 象征 广大军民民族精神
叶:宽大 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 银色晕圈(朴质)
教学反思: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特别是没有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更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课件14张PPT。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音义。3.理解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树”在
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两个笔名。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字词积累恹恹
旁逸
晕圈
倔强
婆娑虬枝
楠木
秀颀
参天
主宰刹那
毡子
外壳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yān

yùn
juéjiàng
pósuōqiú
nán

cān
zǎi
chà
zhān
qiào
yín

整体感知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内容分析白杨树: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托物言志重点分析第5段白杨树外貌、形态干:笔直 绝无旁枝(正直)枝:向上 紧紧靠拢(团结)叶:宽大 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 银色晕圈(朴质)内在、品格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紧靠团结,力求上进。重点分析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点明文章的主旨。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重点分析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你认为这里楠木象征什么样的人?分组讨论拓展延伸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课后作业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