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梳理各层次主要内容,抓住其中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通过大量的四字短语,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2.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讲解清明上河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锻炼学生说明语言的表达能力。
3.通过作者介绍的《清明上河图》,丰富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新的词语,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词语的意思。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1.能结合课文的语句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2.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中国石拱桥,游览了苏州园林,领略了祖国的温婉细腻,看到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通过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画,回到北宋,欣赏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二、自学释疑
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2.字词积累
汴梁(biàn)翰林(hàn)枢纽(shū)冗长(rǒng)簇拥(cù)桅杆(wéi)
握篙(gāo)清晰(xī)遒劲(qiú)舳舻(zhú lú)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拓展:开拓扩展。
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枢纽: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或指大动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无暇一顾:没有时间来欣赏、注意。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第一层(1):介绍《清明上河图》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层(2):介绍画作的作者和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层(3-5):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师:阅读第①段,小组讨论后回答下面问题。
⑴唐代绘画在题材范围上有什么特点?
⑵宋代绘画在题材范围上有什么特点?
⑶请概括北宋时期的绘画和唐代时期的绘画相比较,在题材范围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⑷结合全文分析本段的作用。
学生回答:(1)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
(2)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在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4)由北宋时期绘画在题材范围上的变化以及原因的说明,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作品。
师:阅读课文第③段,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本段主要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用料、绘画的颜料设计、规格以及绘画表现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整体感觉。
师: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的,为什么要这样介绍?
学生回答:空间顺序。从绘画的画面来看,作者先介绍画卷的开卷处描绘的内容,然后介绍画面中段所描绘的内容,最后介绍画面后段所描绘的内容,是按照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从画面的内容来看,先介绍处于画卷开卷处的描绘的汴京近郊的风光,然后介绍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介绍后段描写汁梁市区的街道。也就是说,从画面所描绘的汴梁城来说,又是按照从城郊到汴河两岸,再到城里街道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说明的。
师:第五段:《清明上河图》在艺术上的特点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回答:①《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③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④《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再读文章,重点分析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⑴条理清晰。
本文开篇先概括介绍了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状况,进而说明这一时期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我国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北宋时期我国绘画的代表------《清明上河图》。接下来,文章又介绍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以及社会历史内涵。然后,作者以大的篇幅具体细致的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艺术特色等内容。内容安排合理,思路十分清晰。
⑵词语简洁精练。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尤其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课文小结
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七、板书设计
(一)概括说明北宋绘画在题材范围上的特点及
原因,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梦回繁华 ①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②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内容
③具体细致的介绍绘画内容。
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扎实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随着他们年纪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
课件15张PPT。梦回繁华毛宁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新的词语,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词语的意思。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3.能结合课文的语句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4.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学常识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字词积累汴梁(biàn)
翰林(hàn)
枢纽(shū)
冗长(rǒng)
簇拥(cù)
桅杆(wéi)
握篙(gāo)
清晰(xī)
遒劲(qiú)
舳舻(zhú l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拓展:开拓扩展。
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枢纽: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或指大动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无暇一顾:没有时间来欣赏、注意。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层次分析第一层(1):介绍《清明上河图》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层(2):介绍画作的作者和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第三层(3-5):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内容分析第一段 ⑴唐代绘画在题材范围上有什么特点?
⑵宋代绘画在题材范围上有什么特点?
⑶请概括北宋时期的绘画和唐代时期的绘画相比较,在题材范围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内容分析第一段(1)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
(2)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在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4)由北宋时期绘画在题材范围上的变化以及原因的说明,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作品。内容分析第三段 主要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用料、绘画的颜料设计、规格以及绘画表现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整体感觉。内容分析第四段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的,为什么要这样介绍?空间顺序。
从绘画的画面来看,作者先介绍画卷的开卷处描绘的内容,然后介绍画面中段所描绘的内容,最后介绍画面后段所描绘的内容,是按照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从画面的内容来看,先介绍处于画卷开卷处的描绘的汴京近郊的风光,然后介绍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介绍后段描写汁梁市区的街道。也就是说,从画面所描绘的汴梁城来说,又是按照从城郊到汴河两岸,再到城里街道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说明的。内容分析第五段《清明上河图》在艺术上的特点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①《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③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④《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重点分析 写作特色 ⑴条理清晰 本文开篇先概括介绍了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状况,进而说明这一时期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我国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北宋时期我国绘画的代表------《清明上河图》。接下来,文章又介绍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以及社会历史内涵。然后,作者以大的篇幅具体细致的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艺术特色等内容。内容安排合理,思路十分清晰。重点分析 写作特色 ⑵词语简洁精练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尤其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课文小结 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课后作业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