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学生每天测量到的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在本课中,教材通过“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气温的测量”两部分来开展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在本单元的第1课和第2课中,学生开始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温度的准确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尤其是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2.测量时需将温度计放置在测量环境一段时间,待液柱不再上升或降低时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评价任务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理解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能选择并测出室外不同地方的气温。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1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师: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
1.师: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出示课件:(图)温度计。师: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
2.出示课件:各种温度的温度计师: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
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各组取温度计,实测。师:刚才测的是什么温度?液柱变化有什么特点?(液柱先上升,再稳定,说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要有个变化过程,在实测时,约需等待2分钟后再读数)
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师: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请生回答,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
3.师:现在我们先来测一下室内温度。生实测。
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
5.师:室外我们可选择什么地方来测气温?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
6.小组选择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记录所测温度。
7.汇报数据,并分析师: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室外)师: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吗?哪个地点温度高(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8.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1.师: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一样吗?
2.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师: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早上到校后
大课间后
中饭后
两节课后
放学后
7:30
9:10
12:00
14:10
16:10
五、课外延伸
不同的天气,同一时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都一样吗?怎样验证?请各组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这单元结束时,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
按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然后准备材料、活动验证;通过第一部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测量过渡到第二部分要求同学测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
对于第一部分,先出示气温计,气温计上有两个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学生只学过摄氏度所以不用说肯定是读会的那一列,由于以前已经接触过温度计,再加上这两天一直将气温计挂在教室里,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在使用注意点方面同学们也说的比较全,没有花太多时间。
在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哪里温度高些,有学生说是室内,原因是室内人多热量多,还有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温度升高,有学生说是室外,因为室外有太阳。于是我追问那如果是室外太阳不晒到的地方呢,这时大家意见又不统一了,那就要去外面测量才能知道了,同学们都提到了要测草坪上,走廊,大树下,竹林里,操场上,说的都比较全面,不需要教师再添什么了。
测量回来进行数据交流时,由于一个地方有两组同学在测量,结果出现了不同:(1)走廊上差了1.5度,我认为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应该不是温度计原因,于是要求同学再回到先前测量位置,剩下的同学观察两位同学测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发现一位同学是放在走廊的瓷砖上测量的(瓷砖上有太阳长期射到),所以温度要高些,另一位同学是站在走廊上,手拿温度计测量的,所以温度要低些。(2)找到了这个数据差原因后,同学们发现广场上(太阳下)两组同学测量的也有差别,但只差了0.5度,这个时候同学们分析数据差的兴致更加高昂了,我们先从周围环境入手,认为广场上无遮蔽,这一影响因素可以排除,两组同学也都是拿在手里测量的,于是我要求两组同学将温度计拿上来放在投影仪下进行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两个温度计现在也有0.5度的差异,于是大家找到了原因,但这回的原因是温度计的不精确造成的,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3)还有两组同学测量学校竹林里的温度,但数据相差也较大,经过同学们自己分析发现一组同学站的位置较外面,阳光影响较大,而测得的温度也的确较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据分析过程我是很满意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思维上跟不上大部队。
接着,提出符合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得的温度才是大气的温度,也就是气温,让同学们判断刚才测得那些地方能够反映气温,我认为这样的顺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直接让同学们讨论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什么条件,同学们没有依据,大多就选择广场上阳光直射的地方。
对于书本第二环节,由于要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几个时间,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因此将这一环节放到课外,要求同学测量明天一天的几个数据,并先记在笔记本上,等下次上课时再来一起完成书上的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