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案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案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5 20: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识引入到一个具体的消化器官——口腔的功能与结构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牙齿的分类与功能也是学生将要深入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食物只有经过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这个观点,以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在对于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结构的认识活动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口腔本身就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科书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在发现各种联系的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在下节课将表现得更加充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将自己得出的科学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人体消化的基本形式,知道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可是对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具体作用还不是太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难点: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评价任务
1.通过咀嚼食物,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观察牙齿,认识不同类型牙齿的分布和作用。
3.认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及方法。
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1张、画牙齿排列图的记录纸1张。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结构图。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用洗手液认真地洗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中国人见面常常习惯地问人们“吃了没”。老师今天也要问同学们,你们今天都吃啥好东西了?(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吃进嘴里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消化了),那你知道消化是从哪里开始吗?(口腔)对,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探讨,(指出板书让学生齐读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观察体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
1.活动要求:上课前我让同学们都把你们的小手洗干净,并且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食物,让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体验一番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先请一名同学上来按老现要求示范,大家明白要求后开始体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完成记录表。(出示幻灯)
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
原有状态
短时间咀嚼
长时间咀嚼
食物的状态
温馨提示:
(1)咀嚼食物时,请不要说话,等食物咽下后再进行讨论。
(2)可以从食物的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给予比较。
2.观察探索活动。
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内学生自行体验、观察、探讨、交流,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观察活动,并指导学生的记录的填写。
3.汇报交流探索成果。
师:请用纸巾擦擦你们的嘴巴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吧?(引导学生说出食物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的变化、味道的变化,被牙齿切下,咬碎,磨细的过程;被唾液润湿变软变暖变滑的过程)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和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出:齿,唾液,舌头。师:牙齿,唾液,舌头,团结合作完成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板书:牙齿、舌头(搅拌)、唾液(润湿)。
三、观察牙齿
1.观察探索前谈话。
师:牙齿、唾液和舌头三者都很重要,少谁都不行,它们的分工合作让食物在口腔里完成了初步的消化。那么在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时,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取了什么作用?(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工作)。那你平时注意过你的牙齿吗?它们的形状怎样?是怎样排列的?都取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观察探索。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相互观察或用镜子观察。
(1)仔细观察一下牙齿的形状,在记录纸上画出这些牙齿的简图。
(2)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讨论每类牙齿的作用。
2.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1)老师参与到其中适时指导。(牙齿的形状、大小、分布排列、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试说每类牙齿的作用)
(2)与学生一起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牙例图,学生讲解。
3.出示牙模,学生指出各类牙。
4.牙齿的分类。(出示幻灯片)学生对着幻灯片,逐个提问后,(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后并板书:
门齿(门牙),主要作用是将大块的食物切下以便放入口中。
犬齿(虎牙),主要作用是将韧性强的食物比如肉,撕碎。
臼齿(磨牙),主要作用是将切齿、犬齿切成小块的食物磨得更细。
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将食物最终磨碎了。
四、护牙健康教育
每种牙齿都有重要的作用,你们的牙齿有蛀牙吗?你是如何保护你的牙齿呢?请同学们谈谈。
请你们看一段视频然后说说看后有什么收获。
1.观看保护牙齿录像。(出示幻灯)
2.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
五、小结提升
食物在口腔里,由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液,舌头,协调工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更容易消化更容易被身体吸引,减少胃的负担)。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呢?
六、拓展与延伸
1.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2.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是承担科学启蒙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本节课通过两个观察活动——观察咀嚼食物的过程和观察牙齿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咀嚼食物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的活动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咀嚼不同的食物,并观察没有咀嚼时、咀嚼5次时和下咽前三个时间段食物的大小、软硬和湿润程度的不同。来知道牙齿、舌头和唾液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了食物的初步消化。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是这个环节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准备了几种食物的形状和软硬度都不一样。通过咀嚼、对比,学生发现这三种食物都变碎、变湿了,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质疑。我相机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怎么会变碎、变湿呢?学生很容易理解是牙齿和唾液的作用。对于舌头的作用,学生只能理解品尝味道,而舌头的搅拌作用,学生很容易忽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口腔左边的食物是怎么到右边来的呢?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是舌头翻动了食物,引出舌头的搅拌作用。了解了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我随即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面镜子,让他们对着镜子或是小组内相互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设计了一张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的设计把“短时间咀嚼”量化为“5次”,“长时间咀嚼”直观为“下咽时”,让学生知道咀嚼次数不同,食物大小、软硬和湿润程度的变化也不一样。在观察牙齿是的活动中,我在小结活动一的同时特意强调“这三者都很重要,是哪个器官是粉碎食物呢”引出本次观察活动——观察牙齿。这个活动是这节课的重点,牙齿的分布、形状是这个环节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着镜子边观察边画出牙列图,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提示学生只要画出草图即可。让学生通过绘画更深入了解牙齿的分布、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对画好的同学,让其展示自己所画的,并简单说说发现各种牙齿的不同之处。然后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牙齿。最后出示儿童牙列模型,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牙齿的形状、分布、数量,并找出相应的牙齿,巩固其知识。
在这两个观察活动中,教师都充分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归纳,给学生充足的观察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观察探索、交流分享中获取科学的知识。牙齿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很有意义。“生命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这就得到落实。现在的学生的牙齿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蛀牙”就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会认为蛀牙是虫子蛀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见过牙齿里的虫子吗?我相信学生都没见过,都说不出什么来。于是我就播放了一段蛀牙形成的视频,学生看完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蛀牙是被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所形成的酸性物质而导致的。明白了蛀牙形成的原因,并了解了只有正确刷牙能够有效地防止蛀牙,保护牙齿。理想的科学课堂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索过程的参与者,关注科学知识的生成,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生活。这样的科学课堂境界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我也努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体现这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