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6 08: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分,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
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打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汽水中气泡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通过实验认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30毫升水、1根筷子、20克食盐分6小份、20克小苏打分6小份、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只附橡皮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对比实验认识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并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明白比较实验中必须让一些条件相同。
学生的实验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如阅读课本的实验方法后,动脑筋思考哪些条件相同。这里既需要学生从课本中找“总克数相同、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又需要教师引导“也就是要求什么相同?”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在实验时,有些组只顾兴高采烈地做和看,没有及时记录放了几份。
教会学生细心观察。如小苏打放入水中有没有溶解?要注意观察原来有多少,现在杯底还剩下多少。养成先观察再动手的习惯。
如何能让学生顺利开展实验?其实在讲解方法的时候,还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有些实验操作,教师可以演示给学生。如搅拌的方法、如何“观察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尤其是第二个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那么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就应该演示给学生:先吸取汽水,再让注射器口朝上,把多余空气推出;然后倾斜注射器,先拉再推。就不会出现学生推不动的意外情况了。
如果不能够让学生养成这些基本习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可能空谈。在课堂上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表面看上很热闹而不实在的课堂。这些误区其实在课改之初都是我们遇到的。总之,让学生主体参与,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离不开细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