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把几颗高锰酸钾轻轻放入水杯中,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观察到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记录表中的内容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溶解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进一步观察比较高锰酸钾、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情况,并且完成相关的观察记录表,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至此,学生应该能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对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明显存在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细致的问题;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评价任务
1.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观察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完成记录表。
3.能够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大屏幕,谈话: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会发现什么?
2.引导想象:说一说,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板书课题)课件想不想亲眼看看物质的溶解过程?认识一位朋友——高锰酸钾,来满足大家的愿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
1.出示课件介绍高锰酸钾,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高锰酸钾这一化学物品的特点和作用,在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3.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高锰酸钾。
组内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观察相关材料的习惯。】
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活动二:溶解实验
1.出示记录表,引出实验提示:
①思考: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②强调: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①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什么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搅拌前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的,搅拌后高锰酸钾和水有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概念。】
②学生完整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课件出示)
③讨论: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活动三:分离实验
1.设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高锰酸钾和水混合又会怎样呢?(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高锰酸钾过滤演示实验:思考:做过滤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指导观察,得出结论。
活动四:分析比较
1.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对于前面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这次的分组实验采用“放”。】
2.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注意分工,并做好记录。
4.反馈交流,完善记录单。(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5.归纳总结: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尽量让学生根据记录表来归纳回答)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观察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溶解的主要特性,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学生能基本总结出溶解的特性。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得有失。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重难点突出,有效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实验的兴趣很浓。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媒体运用恰当,为学生分组实验提供了直观的帮助。失误在所难免。做第一个分组实验时,没有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在第二个对比实验时,有的同学补填了第一张实验记录单,有的同学没有补上。在谈本课的收获时,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区别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主要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