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2.1冷热与温度教案 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2.1冷热与温度教案 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9 09: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在同一浴池里浸泡的两个人,为什么认为冷热不一样?【评:(1)以生活实例导入,学生较易理解。】 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主观体验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怎样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请一位同学介绍并演示,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测量一下水温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测量。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测量一下水温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测量。
老师记录下学生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水温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1.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2.学生答:测。
3.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4.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5.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6.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7.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怎样分工,大家看一段视频。?【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和视频介绍,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4号同学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
?
《冷热与温度》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感觉难上!(1)难在实验材料的准备;(2)难在教材的设计;(3)难在实验的操作……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就遇到了很多难题。 第一,科学书中的活动一,“先将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水中。”编者是想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从而引入使用温度计。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三杯水的温差,要调整好,温差小了,根本感觉不到其中的微妙处。(常温下的水在20度左右。)温差大了,热水的温度就会相对高一些,但又不能太高,不然会烫伤学生,这可麻烦了。最后,我决定引用生活中人们泡澡的生活经历。感受想象不同人对同一水温不同的主观感受。
第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的活动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设计,还是由教师引导,现在科学课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尤其是提出方案由学生设计。但此活动的方案,如果,放手让学生讨论设计,学生对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细节,无法细致地、深入地考虑(毕竟是刚刚入四年级),教师扶的应多一些。细细分析,我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虽然采用对话式引导,其实是学生思维的参与,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过程。? ?? ?? ?? ?
第三,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己掌控,还是由教师统一控制?由各小组自己掌握?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由教师统一把握?各小组领热水有先后,即使是同一热水瓶中倒出来的,也不会完全一致。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刻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始,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在教学中,我快速地让各小组领到热水,然后稍等一会,问:“你们的液柱还在上升吗?”热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这样上升的较快,所有小组都不上升了,开始计时,记录温度,。当然,可能有的小组液柱已经下降,但不妨碍实验。
第四,变化规律在何时得出较为合适。是在实验结束,汇报完数据时,还是在绘完曲线图时,得出了。教参中,是安排在绘完图后得出,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一测出数据,便能很快地看出是由快到慢,四年级学生尚未接触过曲线图,又有几个会看曲线图的呢? 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许许多多这样的难题,有的通过精心设计,可以解决;有的至今还未找到解决的方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题,才使得我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从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